一位县令奉命出使外国受辱,用借来的兵灭了一国

美国有不少唐人街,谋生在外的华人往往又被称为唐人。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骄傲的讲起中华古代文明的时候,也往往从汉唐开始。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继汉朝以后又一个比较强盛的时期,它建立和维护了当时世界上的最强大的帝国。对周边的东南亚、南亚、朝鲜半岛和日本等都产生了积极的辐射性影响。乃至欧洲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大唐经济、文化的滋养。

唐朝前期兼容并蓄,创造了独秀于当时世界的灿烂文明,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都独领风骚。可以说当时唐朝于世界的地位绝不亚于今日的美国,当然唐朝在当时的名声更是好过今天的美国许多。然而如此强大的一个王朝,却也有人敢于挑衅它。这倒也不奇怪,毕竟世界那么大什么鸟儿都有。当时的南亚中天竺新上任的国王,可能是孤陋寡闻不知道唐朝的厉害吧,于是把唐朝当时派往天竺的使节给打劫了。

一位县令奉命出使外国受辱,用借来的兵灭了一国

但有意思的是,当时的使团领头人后来逃走后又杀了个回马枪把中天竺给灭了。对于当时只是县令出身的使团领头人来说,这可是气功一件。只可惜的是,由于他的官位低,再加上同时代的玄奘法师的光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显得那么微薄。尽管他回朝后也得到了晋升,可是历史对他的功绩并未公允的记载下来。

这位使团的领头人叫王玄策,比玄奘的名气小的太多了。然而王玄策在天竺所做的事儿要比玄奘出色的多,玄奘只不过取回了基本经书和印度的佛法。王玄策则不然,他让天竺人看到了大唐的威武,更给天竺人好好的上了一课。那就是以少胜多的军事韬略。

一位县令奉命出使外国受辱,用借来的兵灭了一国

由于历史的不公正,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知道王玄策早年的事迹了。只能根据仅有的一点史料猜测一二了。根据现有史料,王玄策最初为融州黄水县令。他一生出使过三次印度,第一次是贞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643年的时候,王玄策被任命为副使和李义表一起出使印度。当时婆罗门派使节来大唐朝觐,王玄策和李义表负责护送他们回去。

第二次是贞观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47年。这一次王玄策是以正使的身份出使天竺的,当时的四天竺国王纷纷派使节带着珠宝来,想和王玄策一起去大唐朝贡。可是不巧的是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这个时候死了,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夺了王位,此时中天竺国内一片混乱。就在王玄策使团将走未走之际,那伏帝阿罗那顺派兵把王玄策一行给挡住了。王玄策带领30名骑兵和敌人交战,最终不敌被擒获了,同时被擒获的还有四天竺国要献给大唐的珠宝。

一位县令奉命出使外国受辱,用借来的兵灭了一国

但幸运的是后来王玄策又逃了出来,他没有狼狈的逃回大唐,他知道孤身一人逃回大唐也是耻辱,王玄策去了吐蕃和泥婆罗(今天的尼泊尔)分别借了1200吐蕃兵和7000骑兵。然后和当时的副使蒋师仁一起率领着这些借来的兵去攻打中天竺。印度人素无韬略,最终中天竺大败。而且阿罗那顺的王妃、子等上千人被王玄策俘虏,然后送到了唐长安城,可谓震惊当时的天竺。

王玄策在天竺立下如此奇功回国后,唐太宗当时只封了他一个朝散大夫,不过一个从五品以下的文职散官。王玄策出使完天竺立下奇功才被封为朝散大夫,可见出使印度前也不比最初的黄水县令的官职大多少。或许当时唐朝或者唐太宗的对外战略没把天竺摆在重要的位置吧,王玄策的奇功所以也就没算什么了。在史书中也只是草草一提,一个英雄也就这样经过了岁月的沧海桑田后,逐渐隐没在了历史的最深沉而不被太多的人铭记。

一位县令奉命出使外国受辱,用借来的兵灭了一国

唐高宗时,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奉命出使天竺。这一次王玄策以使臣的身份,受到了特殊的款待。然而王玄策虽然没有如玄奘法师那样,在民间普及到妇孺皆知的地步。可是王玄策的外交能力是肯定的,他为唐朝在天竺地区所赢得的荣光也是可圈可点的。

由于王玄策不被当时的史官重视,后世史官对王玄策也没有太为注意。所以关于王玄策的记载少之又少,就连他出使了几次天竺都不太确定,有说三次的也有所四次的。尽管王玄策出使天竺也写了本《中天竺行记》但和《大唐西域记》比起来命运坏多了,如今完本早就遗失了,只有《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

这世间有太多的例外,一个能臣强将就这样慢慢的淹没于了历史的波涛中,慢慢的不被人提起。或许当初王玄策一人灭一国时也并没有想到,将来要被人记一千多年,他所作的只是一份责任只是在捍卫自己忠于的大唐脸面。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国家的栋梁,敢于担当不以功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