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班同學,這兒有一門好課等你查收

你好,八字班。

大學生活只有一次,

你準備好了嗎?

現在的心情是期待、興奮,

還是害怕、迷茫?

別擔心,

有新生導引課幫助你。

為進一步加強新生導引工作,促進教師參與,提升教師對於新生的適應性和養成性指導,從2017年開始,學校在原新生導引項目的基礎上,開設《新生導引課》(選修課,1學分)。

課程採用小班教學的方式,每位教師面向15名新生,在清華學堂進行授課。

通過深入學習清華傳統,開展新生學習生活適應性指導、挫折教育,邀請校友進行經驗分享,組織校外參觀實踐,開展閱讀與表達訓練等方式,引導新生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樹立自信心、深入瞭解清華歷史和精神、積極規劃好未來四年的學習和發展。

八字班的同學們,

這門有著超強教師陣容的課程,

你絕對不能錯過哦!

課程名

新生導引課

課程號

課程號:02070301

選課方式以網上選課為主

課程類別

全校性選修課(限大一新生)

教學方式

講課、討論

考核方式

考查

總學分

1

總學時

16

課程時間

2018年秋季學期,1-16周單雙週上課(注:張超老師課程為5-12週上課),共8次課

課程容量

15人

成績評定標準

課程成績的評定主要結合課堂參與討論情況和課程作業完成情況

適用院系專業

全部院系專業

課程內容簡介

本課程為本科新生導引課程,主要內容包括:清華傳統、新生學習生活適應性指導、挫折教育、校友經驗分享、校外參觀實踐、閱讀與表達訓練等,旨在引導新生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樹立自信心、深入瞭解清華歷史和精神、積極規劃好未來四年的學習和發展。

教學目標

(1)幫助新生了解清華歷史,深入理解清華精神。

(2)幫助新生認識到大學生活的基本特點。

(3)幫助新生樹立自信心。

(4)幫助新生認識到良好的師生關係、優秀的集體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學會主動營造個人良好的成長環境。

(5)幫助新生學會和他人交流並培養溝通能力。

(6)幫助新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探尋志趣,確立目標,積極做好大學期間的發展規劃。

(7)提升新生的閱讀表達能力。

課程安排

課程共分為8次,其中4次課程內容建議圍繞清華歷史與精神、大學學習與生活、挫折教育與自信心樹立、閱讀與表達等方面展開,另外4次課程可根據授課教師實際情況自行設計,內容可以為校友交流、社會實踐等。在課程開展過程中,授課教師可結合課程推薦書單,指導學生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研討,加深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並結合課程展示/書面報告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程內容參考

1. 清華歷史及精神

授課教師可結合校園參觀等方式,幫助新生深入瞭解清華歷史,感受和傳承清華精神。

2. 大學學習與生活

結合中秋節等契機,與新生深入交流大學學習與生活適應問題,重點關注大學期間良好學習習慣養成、校系學習資源的利用、課餘生活規劃、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社會工作與在集體中成長等方面的內容。

3. 挫折教育與自信心樹立

結合期中考試情況,引導新生正確看待大學期間學習成績、排名及鍛鍊機會,正確看待學術基礎、家庭條件、自身條件等存在差距問題,提升處理感情問題和人際關係問題的能力。

4. 閱讀與表達訓練

結合參考書目,通過開展讀書交流、寫作訓練、主題演講等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與表達能力。

5. 自主環節

1) 優秀在校生、教師、校友交流

邀請優秀在校生、教師、校友與新生進行交流,通過分享者的自身成長故事引導新生確立目標,積極思考人生規劃。

2) 校外實踐

結合企業參觀、社會調研等方式,開展校外實踐,引導新生關注社會,提升實踐能力。

教材及參考書

《君子》(梁啟超1914年在清華大學的演講)

《清華大學校史稿》(中華書局1981年版)

《清華園風物誌》(黃延復)

《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園三百年記憶》(苗日新)

《蔣南翔傳》(方惠堅等,第二版)

《近代中國大學研究: 1895-1949》(金以林)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精神巡禮》(胡顯章)

《三松堂自序》(馮友蘭)

《上學記》(何兆武)

《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

《戰爭與革命中的西南聯大》(易社強)

《自控力》(王岑卉 譯)

《大學生學習方法十二講》(夏慧言等 譯)

《我的專業我做主》(顏曉川)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史蒂芬·柯維)

《追求卓越——大學生成功秘訣》(顧肅等 譯)

《少有人走的路——心靈成熟之旅》(楊永勝)

《七個心理寓言》(武志紅)

《生涯諮詢》(馬可·L·薩維科斯)

《未來簡史》(尤瓦爾·赫拉利)

《生涯諮詢與輔導》(金樹人)

《職業生涯發展與規劃》(侯志瑾 譯)

課程的基本信息就已經足夠吸引人啦~

再讓我們來看看強大的授課教師團吧!

授課教師

陳旭

陳旭,校黨委書記,教授

1981年9月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習,1986年7月畢業,8月留校任教。1989年獲清華大學電子物理與器件專業碩士學位,2005年獲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學位。2005年5月任校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2006年2月任校黨委副書記,2007年12月任校黨委常委、副校長,2009年6月任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2009年12月任校黨委常務副書記,2013年12月任校黨委書記。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中共十九大代表,北京市第九、十、十一、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楊斌

楊斌,副校長,教授

1987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92年7月本科畢業留校工作。1994年攻讀經濟管理學院直博生,2000年7月畢業獲博士學位。曾任經濟管理學院學生輔導員、黨委學生工作組組長、院長助理、黨委副書記。2006年4月任經濟管理學院黨委書記。2013年10月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2014年5月任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2014年9月任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現任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理事長、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副會長、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組織行為與領導力、商業倫理、非市場策略、高等教育管理等。開發並主講《領導與團隊》、《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等多門清華大學精品課。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項、北京市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一項。

黨安榮

黨安榮,建築學院教授

1964年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人居環境信息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城鄉規劃新技術教學與科研工作。

主持與參加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面向數字城市規劃的空間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模式研究”、國家863項目“國家空間信息處理平臺基礎技術研究”與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基於3S和4D的城市規劃設計集成技術研究”等,近年來致力於智慧城市與智慧景區規劃研究。

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150多篇,出版專著與教材5部。曾獲得“中國城市規劃新技術應用推廣先進工作者、住建部華夏科技一等獎和二等獎、北京市優秀村鎮規劃設計一等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規劃設計一等獎、地球觀察科學家獎、高校GIS十大創新人物獎、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清華大學優秀教材獎、清華大學良師益友稱號”等。

呂志剛

呂志剛,機械系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1989至1994年清華大學機械系本科,1997年清華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2004年在職獲得博士學位。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作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材料加工、增材製造,發表論文60餘篇。擔任過多年輔導員、班主任,曾獲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清華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以及清華大學優秀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教書育人先進個人、招生工作先進個人、就業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柳強

柳強,精儀系黨委書記,教授

1995至200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系碩士、博士研究生。2001-2003年清華大學光學工程博士後,2003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繫系講師、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全固態激光技術、非線性頻率變換以及軍用激光技術等。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4項,發表論文130餘篇。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獎勵計劃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曾獲清華大學學術新人獎、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後獎、清華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清華大學良師益友、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等榮譽。

李宇紅

李宇紅,能動系黨委書記,副教授

1981至1986年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本科,1986至1992年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碩士、博士研究生。1993至1997年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訪問學者、博士後。1998年至今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講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燃氣輪機及風力機氣動分析、熱電冷聯供分佈式能源系統優化等。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1項、校級教學成果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曾任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團委書記、系黨委副書記。2005年-2015年任清華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港澳臺辦副主任。曾獲林楓輔導員獎、校級優秀共產黨員、校級先進工作者等榮譽。

蔡寧生

蔡寧生,能動系教授

1978至1982年西安交通大學動力機械一系本科,1984至1987年南京工學院動力系碩士研究生,1988至1991年東南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89至1991年田納西大學美國太空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生。2002年開始,任清華大學能動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潔淨煤發電、燃煤汙染物控制、二氧化碳捕集與利用、氫能與燃料電池、聯合循環及多聯產等。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2項,發表論文330餘篇。曾任清華大學能動系副主任、清華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掛職)、清華大學-東芝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曾獲清華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等榮譽。

李建秋

李建秋,汽車系黨委書記,教授

1990至1995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本科,獲內燃機與自動化雙學士,1995至2000年清華大學大學汽車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講師、副教授,2010年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汽車動力系統電子控制、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與分佈式電驅動系統等。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北京市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發表論文100餘篇。歷任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黨委委員、系副主任(主管科研)、2017年12月任汽車工程系黨委書記,曾獲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學術新人獎、良師益友獎等榮譽,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北京市茅以升青年科技人才獎等。

李樂飛

李樂飛,工業工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1998年至2002年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系本科,2002年至2004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系統與工業工程系碩士研究生,2004年至2006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系統與工業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講師、副教授,2014年至2015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統工程、服務運作與管理、複雜系統建模與仿真等。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2項,發表SCI、EI論文20餘篇。歷任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研究生工作組組長、學生工作組組長、黨委副書記、系主任助理、副系主任,清華大學質量與可靠性研究院副院長,曾獲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林楓”輔導員獎、“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等榮譽。

康重慶

康重慶,電機系黨委書記,教授

康重慶,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IEEE Fellow,IET Fellow。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擔任國際SCI期刊ITEES主編,擔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等多家國際雜誌編委、《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多家國內期刊編委。國際大電網委員會(CIGRE)C1.39工作組召集人(Convener)。發表論文350餘篇,其中SCI收錄120餘篇(含IEEE Transactions文章70餘篇),入選愛思唯爾2017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獲得2016年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2014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第1完成人)。

張小平

張小平,信息學院黨工組組長、副院長,副研究員

1993-1997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本科,1997-2008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碩士、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是網絡體系結構,高性能路由器體系結構,分佈式路由算法,網絡測量等。曾負責和參與完成多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和參與完成多項國家“863”重大項目。從2002年至今,共獲得省部級一等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第七完成人),並申請多項專利,在路由器體系結構、網絡測量、路由技術方面發表文章多篇。曾任學生政治輔導員、學生組長、系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組織部副部長等職務。曾獲“北京市優秀德育工作者”、 “清華大學優秀共產黨員”,“2014年度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劉冰獎”、“清華大學優秀黨建工作者”、 清華大學“青年教學優秀獎”、“清韻燭光”學生最喜愛的教師等榮譽。

汪玉

汪玉,電子系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1998至2002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2002至2007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研究生。2007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講師、副教授。從事高能效電路與系統研究。發表論文200餘篇,谷歌學術引用3400餘次。擔任ACM SIGDA E-News主編,Microecltronics Journal特刊編委, IEEE TCAD、TCSVT編委,DAC等領域頂級會議技術委員會委。16年獲得NSFC優秀青年基金,17年獲得CCF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一等獎,18年獲得DAC Under 40 Innovator Award。歷任清華大學研究生工作助理、電子系黨委研究生工作組組長、電子系電路與系統研究所所長、電子系黨委副書記,曾獲馬約翰獎、林楓輔導員獎、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等榮譽。

沈淵

沈淵,電子系黨委學生組組長,副教授

2001至2005年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本科,2008年和2014年分別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大學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碩士與博士學位。2014年開始,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從事網絡定位與智能協同系統研究。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谷歌學術引用2200餘次。擔任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etter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China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編委,IEEE ICC和Globecom等國際頂級會議技術委員分會聯合主席。2010年獲得美國馬可尼協會青年學者獎,2014年獲得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5年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青年學者獎。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黨委學生組組長。

劉奕群

劉奕群,計算機系黨委書記,副教授

劉奕群,1999至2003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本科,2003至2007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先後擔任計算機系2003級本科生輔導員、系分團委書記、校學生TMS協會會長,系黨委學生組長、副書記,校黨委組織部副部長等職務。目前擔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黨委書記、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知識工程與分佈智能系統專委會秘書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理事、信息檢索與內容安全專委會副主任等職務。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信息檢索、互聯網搜索技術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方面。信息檢索領域知名期刊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IR創刊以來首位來自亞洲國家的主編,先後受邀擔任信息檢索領域最主要的國際會議ACM SIGIR 2018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以及由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組織的國際知名評測NTCIR程序委員會主席。先後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錢偉長中文信息處理青年創新一等獎,並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和重點基金支持。

張濤

張濤,自動化系黨委書記,教授

分別於1993年、1995年、1999年在清華大學自動化係獲得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2002年在日本國立佐賀大學獲得第二個工學博士學位。曾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日本國立佐賀大學和日本國立信息學研究所學習和工作近8年。主要研究興趣為控制理論、機器人學、人工智能等。近十年來發表論文200餘篇,發表學術譯著3部,學術著作章節5部,主編教材2部,獲得國內授權發明專利20餘項,軟件著作權5項。國際IEEE學會高級會員,國際AIAA學會會員,國際IFAC學會機器人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航空學會制導、導航與控制分會委員等。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多個國際學術期刊的審稿人。曾負責或參與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橫向課題等20餘項。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中國自動化學會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自動化學會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中國電子學會電子信息科學獎二等獎等。

蔡堅

蔡堅,微納電子系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1988至1993年清華大學材料系本科,1993至1998年清華大學材料系博士研究生,1999至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2002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微電子所/微納電子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微電子封裝與集成技術,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2項,發表論文80餘篇。曾任清華大學微電子所研究生工作組組長、微納電子系黨委副書記,曾獲林楓輔導員獎、清華大學優秀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榮譽。

李俊峰

李俊峰,航院黨委書記,教授

1983至1987北京大學力學系讀本科,1987年至1989年任北京大學助教,1989至1993年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讀博士,1993至1995年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博士後,1998至1999年在英國薩里大學研製清華小衛星。1995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航天動力學與控制,曾獲省部級以上的科技獎勵4項、教學獎勵6項,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歷任清華大學力學系副主任、航院副院長、航院黨委書記,被學生評為“良師益友”和“我最喜愛的老師”。

潘偉

潘偉,材料學院教授

1982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理化系,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990~1991年在日本神戶制鋼公司鋼鐵技術研究所工作,1991年至今,先後任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教授。期間曾擔任過材料系研究生工作組組長、材料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材料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分學位委員會主席等職。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熱障塗層陶瓷材料,透明陶瓷,電紡絲法制備納米纖維和功能器件,固態離子導體材料,輕質超硬材料、精密陶瓷部件製備技術等。獲得建築材料科學技術獎基礎類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2009年獲東京大學工學院Fellow稱號,2016年被評為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

梁瓊麟

梁瓊麟, 化學系黨委書記,副教授

1996-2000年清華大學化學系本科,2000-2005年清華大學化學系碩博連讀。2005年博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講師、副教授,入選了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清華大學“221”基礎研究青年人才計劃。主要研究方向為生命分析化學,主持承擔“重大新藥創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973計劃”課題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國家級項目/課題。已發表SCI論文120餘篇,合著學術著作5部, 獲中國和歐洲發明專利10餘項。曾作為主要完成人之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以及多項省部級科技獎勵。曾獲得林楓輔導員獎、“清華大學優秀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和“良師益友”等榮譽稱號。

黎宏

黎宏,法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武漢大學法學學士、法學博士,日本同志社大學法學碩士、法學博士。1999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刑事法學。獲得省部級科研獎勵3項、教學獎勵3項,發表論文100餘篇,專著、譯著、編著等20餘部。歷任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現為法學院黨委書記。曾獲“首屆首都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等榮譽。

虞鑫

虞鑫,新聞學院黨委學生組長,助理教授

2007至2011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2011至2017年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博士研究生。2017至2018年在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8年開始,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聞理論與實務、媒介與國家治理、媒介政策與傳播倫理等,發表SSCI/CSSCI期刊論文20餘篇。歷任新聞學院帶班輔導員、學生組副組長、研工組副組長,校研究生團委副書記,校團委宣傳部部長。曾獲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清華大學林楓優秀輔導員獎等榮譽。

張成崗

張成崗,社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

200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同年進入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工作至今,2013年擇優晉升教授。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法國巴黎政治學院等校訪問學者;聯合國“技術進步與可持續發展會議”專家組成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主要成員。主要從事技術社會學、風險與社會治理、科技政策與戰略規劃等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專著3部、編著3部、譯著4部、在國內外雜期刊發表相關學術論文100餘篇,曾獲評清華大學“林楓輔導員獎”、清華大學第十四屆“良師益友”稱號、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教育部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等榮譽。

洪波

洪波,醫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1991-1996清華大學電機系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本科畢業,1996-2001清華大學電機系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起先後任清華大學電機系講師、醫學院副教授、研究員。2004-200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訪問,2015年在MIT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訪問。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腦機接口、語言神經信息解碼。歷任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醫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曾獲教育部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二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科技新星、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榮譽。

王宏偉

王宏偉,生命學院院長,教授

1992年至1996年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本科,1996年至2001年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生物物理專業博士。2010年12月開始,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016年4月開始,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冷凍電鏡方法學開發與應用、細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統的協調機制以及核酸質量控制的結構基礎與調控機制等。曾獲清華大學“良師益友”(兩次)、北京市優秀教師、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兩次)等榮譽。

王斌

王斌,軟件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

1994至1999年清華大學化學系和計算機系分別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學學士學位,1999至2004年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研究生。2006年開始,先後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講師、副教授,2001至2003年香港大學訪問,2004至2006年法國INRIA-LORIA博士後。主要研究方向是計算機圖形學,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歷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黨委學生工作組組長、黨委副書記,曾獲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良師益友”等榮譽。

曹莉

曹莉,新雅書院副院長,人文學院外文系教授

北京外國語大學大學英文系本科,劍橋大學英國文學博士。從1987年始,先後任清華大學外文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在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做富布萊特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現當代西方文學理論、英美文學、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發表論文若干篇,出版專著、編著、譯著十餘部。歷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外文系副系主任、歐美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新雅書院副院長。 兼任中國外國文學學會英國文學研究分會副主席、聯合國教科文現代語言文學國際聯盟(FILLM)副主席 、中國高教學會大學素質教育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職。

白本鋒

白本鋒,黨委學生部部長,副教授

1997級清華大學精儀系本科,2001級清華大學精儀系博士研究生。2006至2009年芬蘭約恩蘇大學博士後。2009年聘任為清華大學精儀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納米光子學,包括表面等離激元光學、超構材料、納米計量、近場光學、以及光柵理論和應用等。已發表SCI論文60餘篇(含Nature子刊等一區期刊論文10餘篇),他引1200餘次,申請和獲授權的國家及國際發明專利30餘項,在國際會議上做特邀報告10餘次。現任全國納米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粉體技術協會專家委員、美國光學學會期刊Optics Letters專題編輯。歷任清華大學精儀系黨委副書記,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組織部副部長,黨委學生部部長。曾獲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清華大學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高校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班主任一等獎”“林楓輔導員獎”等榮譽。

李志華

李志華,黨委保衛部部長,副研究員

1993-1998年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本科,2000-2004年清華經濟管理學院國際金融專業碩士,2009-2014年清華人文學院西方哲學專業博士。1998年開始留校工作,歷任清華大學研究生團委書記、黨委研究生工作部思教辦副主任、清華校友總會副秘書長、校長辦公室副主任、百年校慶辦公室副主任、校地合作辦公室主任。現任黨委保衛部部長,負責學校維護穩定和實施安全管理、安全教育等工作。

熊劍平

熊劍平,校黨委武裝部部長,校國防教育與人才培養辦主任,副研究員

1987年至1991年東南大學機械工程系本科,1991年至1994年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碩士研究生。1994年畢業留校任教,歷任精密儀器系助教、講師、副研究員。1998年至1999年英國薩里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光信息存儲與傳輸、星載計算機及數據處理系統、大型地震勘探儀器裝備等。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防科學技術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北京市高校黨建和思政工作優秀成果二等獎、清華大學“林楓輔導員獎”、清華大學優秀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榮譽。歷任精儀系研究生工作組組長、光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系黨委副書記、校學生部副部長、研工部副部長、校定向生工作辦公室主任。近年來,致力於國防人才培養和國防教育工作。

邴浩

邴浩,校團委書記,講師

2003-2007年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本科,2007-2012年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碩士、博士研究生,2012年至2014年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曾獲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曾任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團委書記、黨委學生組組長、校團委副書記,曾獲清華大學林楓輔導員獎、北京市高校優秀輔導員、全國高等學校創業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於世潔

於世潔,在線教育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

1995至1999年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學習,獲學士學位。1999至2004年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學習,獲博士學位。2004年留校工作,從事微小衛星技術和微米納米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後擔任精密儀器系黨委學生工作組組長,系黨委副書記,清華大學黨委學生部副部長、學生處副處長,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聞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清華大學校長辦公室主任,在線教育辦公室主任等職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清華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清華大學林楓輔導員獎等獎勵,獲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首都國慶60週年群眾遊行優秀工作者、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清華大學優秀畢業生等稱號。

張佐

張佐,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1984-1995年,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學習,先後獲工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求學期間,在黨團班和校系兩級學生會組織從事多個學生工作崗位鍛鍊,獲得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及校三好生、十優秀研究生、北京市三好生等榮譽稱號,1994年高票當選首屆清華大學“學生十傑”。1993年和1998年,先後兩次在我校研究生選區當選海淀區人大代表。1995年12月起,先後任自動化系講師、副教授、研究員,1999年至2000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系訪問。曾主講本科生《計算機網絡及應用》《多媒體技術及應用》《運籌學》《系統工程導論》《信息科學與技術概論》和研究生《多媒體技術及應用》《企業網絡及系統集成》等課程,現開設《數據倫理》研究生課程。參加編寫《計算機網絡及應用》《多媒體技術及應用》《數據倫理》等教材。目前主要圍繞智能交通和智能駕駛應用,開展基於數據的人車路協同複雜系統分析、優化、控制等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科技支撐計劃、973、863等項目研究,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自動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中國公共安全科學技術學會會員、IEEE會員。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05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016年)、中國智能交通協會科學技術二等獎(2012年)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5年)。北京市第十、十一、十二次黨代會代表,北京市第十屆青聯常委,海淀區第十一和十二屆人大代表。

範寶龍

範寶龍,校史研究室主任、校史館館長、檔案館館長,研究員

1982年考入清華大學自動化系讀本科, 1987年獲工學學士學位,留校任教,同時在社會科學系就讀研究生,1991年獲法學碩士學位。曾受學校“骨幹人才支持計劃”資助,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教育系作高級訪問學者。先後擔任清華大學團委研究室主任、宣傳部部長,校報《新清華》主編、新聞中心副主任,黨委辦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從事高等教育、校園文化、校史檔案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指導碩士生5人,主編或參編《綠色從這裡延伸》《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The New Sunrise Industry: Private Education in China》等書,獲得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優秀一等獎、北京市優秀新聞工作者、清華大學優秀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者、清華大學先進工作者等多項獎勵。

蔣耘中

蔣耘中,校圖書館黨委書記,副研究員

1983年考入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學士學位。1999年赴曼徹斯特商學院進修,2001年在曼徹斯特大學獲商學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基本理論及教育評估分析研究,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思潮研究等。曾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團委書記、清華大學團委副書記、黨委統戰部副部長、港澳臺辦公室副主任、清華大學國際處副處長、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等職。

張超

張超,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2002至2006年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本科,2006至2009年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碩士研究生。2011年以來先後聘為講師、副研究員,擔任校團委副書記、校黨委學生部副部長、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主任。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雜誌上發表CSSCI等論文11篇,其中一篇獲2016年度《高校輔導員》影響力論文。作為副主編、編委參編《我的青春雙肩挑》等3本圖書。兩次獲得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八字班的同學們

要記得在選課的時候報名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