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夏民族的发展与迁徙说起

从华夏民族的发展与迁徙说起

炎帝、黄帝塑像

国人多自称为炎黄子孙,而炎帝和黄帝的活动区域大部分是黄河流域,有专家说,在几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的部落可能只有几千人,如今几乎可以说遍布全球。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民族的融合以及繁衍,炎帝和黄帝的时代,民族尚未形成。在各地零星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部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活动区域的扩大,与外界接触不断的扩大,与相邻的部落就会发生争斗或达成妥协,最终形成部落的联盟。炎帝、黄帝、蚩尤的部落联盟,其存在和发展大致应该如此。

炎、黄结盟打败蚩尤,占据黄河流域。其后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虽然有人在文章中提到夏人,但是我不确定有无夏族或夏人的说法,据说周灭商后,将其贵族及族人迁到西周,称之为商人。后世才有周人、秦人、汉人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汉朝管辖下的百姓,经过长期的融合逐渐形成了汉族,这时中国的民族才得以形成。

中国汉民族在西晋以前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北方,直到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乱,百姓为避兵火,举家逃往南方各地,南方的当地人将这批北方来的汉人称为“客家人”;四百多年后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又有大批北方汉人离乡背井,逃往南方,由于逃难的人数众多,据说从此南方人口超越北方。这批人不同于南方少数民族和之前来到南方的“客家人”,仍称为汉人。

从华夏民族的发展与迁徙说起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除了战乱,有些朝代为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动用国家力量,强行押送百姓迁徙,最为著名的是从明洪武2年至永乐15年,近50年的时间里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官府将山西百姓强制押解到经历战乱的地区,以填补那里缺失的人口。

明清以来,沿海百姓为谋生路,远赴海外,做工、经商辛勤劳作。当年华侨在外常受到歧视、迫害、甚至屠杀。可惜当年的政府昏庸,眼光短浅,将华侨视为叛逆丝毫不予保护,任华侨遭受欺凌。华侨寄人篱下,不少客死他乡终老海外。少数人经营有方,积攒财产,然而华侨爱国,老年多落叶归根回归故里。

爱国华侨在祖国危难时,有的挺身而出投身国内革命,他们不避艰险甚至牺牲生命;有的节衣缩食捐款、捐物,支援辛亥革命,支援抗日战争。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拳拳之心感天动地。

华人凭借吃苦耐劳的品质,聪明智慧的大脑,敢想敢干的勇气,不仅在中华大地不断地书写新的篇章,而且在海外也能生根发芽、开创基业。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华人有如此众多的优势,能在世界各地谋取一片生存空间,自然是不成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