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老病死及其其他

人的生老病死及其其他

自古以来,人们来到世上就必定会经历生老病死,所以说人生在世,生病就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经历。

有人说:“某老太太,从来就没有生过病,从来就没有住过院。”这样的事我只是有所耳闻,从未亲眼所见。或许有人真的从未住过院,但是未必就没有生过病。正如小时候听说某某老人家老死了,其实是受当时的医疗条件、医学水平所限,老人家故去,未查出病因就只好称为“老了”。近几十年,再看到的讣告中的致死原因,大多是因病医治无效,或称为病故,我觉得这种说法可能更科学一些。无疾而终只是人故去了,却没有搞清楚病因的一种说法而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了病看医生,医生对病人诊断后,会给病人开出一些药。病人拿着医生开的药方到医院的药房取药,负责任的司药会就用药问题对病人做些交待。那时的药多装在小纸袋里。药袋上面印有一日几次,一次几片(包)。那时有的药是药面,用小纸片包成小包。服用时需要用水冲服,小孩子怕药苦,大人会在小勺的药面里放上一些糖,用以压制药面的苦味。

那时候喝的药水是装在小玻璃瓶中,玻璃瓶上有刻度,并且贴着一张小纸片,注明一日几次,一次半格或一格等信息。

当年生病住院后,除了吃药有时候还需要打针,可能是打针的疗效快一些,因此当年很多医院都有注射室。现在医院的注射室好像不多了,大部分改为输液了。

今日回想起来,当年的医疗设施比较简陋,医药也不如今天的洋气。近些年来我国的医药科技发展得比较快,出现了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特效药,这些特效药不知道挽救了多少病人的生命。为延长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医药的发展,药品的包装方面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外层有防潮包装,还有精致纸盒包装,内层有真空包装,有的药是在锡纸板上,将一粒粒药分别单独包装的。这些包装方法或许对药物的贮存有着特殊的意义。

尽管我国在医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方面却是依然不尽人意。

比如:现在许多慢性病人需要终身服药,而制药企业生产治疗慢性病的药,每盒只装七天的量,为什么不将每盒药的药量提高一些呢?一盒药的药量大一些,药品的包装自然就会少一些,人类生存环境就少一些垃圾,病人也会少一些药费支出,对大家都有利的事医药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说是制药企业考虑不周形成浪费其实也不尽然,例如药品说明书,不光所用纸张小,而且字号更小。老年人查阅时非得戴上老花镜,再手持放大镜,才能勉强阅读。难道将药品说明书的字放大一些不行吗?

有的药品说明书,将药品 服用方法编成一道算术应用题。例如某种药一次两片,说明书中却不直接说明,将各种已知条件在说明书的旮旮旯旯处分别告知:你需将药盒外包装、说明书、药板反面各处仔细查看,最终获得有用信息如下:一盒药内装有效成分500毫克,共40粒,每日口服三次,一次25毫克。如果你的小学应用题没有学好,你就不知道该吃几粒。据说前些年有位老人家,一时糊涂就吃下去25粒,药物中毒,抢救不及时结果失去了生命。

我觉得将治疗慢性病的药盒中药量调整到两个月;将药品说明书的纸张放大两倍;将药品说明书字号放大两倍;将用药量写的通俗明白一些并不难。至少要比研制新的特效药容易的多。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生百病”。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们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是我们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比如:我们的制药企业能否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病人提供一些用药的方便、节省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