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国之母的慈安,葬礼为什么如此简单?

光绪年间,政通人和,后宫内斗扑朔迷离。慈安和慈禧各成一派,两宫互不往来,隔阂日益增大,人心不一。后宫剧变似千钧一发,可双方僵持不下。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暴崩于紫禁城钟粹宫,死因成谜。

身为一国之母的慈安,葬礼为什么如此简单?

说来慈安为大清正宫太后,而慈禧只因母凭子贵,才与慈安并列太后之位。可要论起尊卑秩序,慈安自然稳居榜首。既然身为一国之母,按照大清规矩,太后驾崩属于国丧,丧仪有一定的规格和制度,加之慈安生前为咸丰正宫,且抚育清朝同治、光绪两代皇帝有功,为天下人所缅怀。其仪式自然繁重有加,可令人不解的是,慈安的葬礼办得极其匆忙且草率。没有天下默哀,没有繁文缛节,甚至基本的仪式都没有。《春明目录》中有所详细记载,“孝贞太后大事出殡之日,余入东华门观礼,前导无甚排场,銮舆卫伞扇之外,只见捧香炉者或十人或二十人为一队,分队前行。中夹以衣架脸盆架,错杂其中。其余金银锞纸扎等等,陆续而至,与寻常民间出大殡者无异,但品制不同耳。”其中可知,慈安的葬礼出其简陋,身为大清太后,这葬礼也太过寒酸。而宫中传出消息却是,慈安生前清贫,喜好节俭。特请求死后,葬礼一切从俭,不必昭告天下,大肆作法,铺张浪费。以此来关怀子民,彰显大国之邦的情怀,博得世人称赞。

身为一国之母的慈安,葬礼为什么如此简单?

可后宫传闻千种,各有不一。有人说因为太后死得过于突然,没有提前准备事务,来不及好好安葬。此说法漏洞百出,难以置信,首先,一般太后病重,应是国之大事,如果事出突然,怎不给与外界准确答复,。加上慈安一生功劳在身,先是在咸丰皇帝驾崩后,稳操大局,垂帘听政,为国着想。在垂帘听政是,与慈禧太后能同心同德,任用贤能,垂拱而治,是以清朝得以先后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和捻军之乱。后有扶持光绪上位,保住大清百年基业。不失为大清正宫太后,此等重要之人,在死后却不能得到厚葬,于情于理,怕是难以说服众人。

身为一国之母的慈安,葬礼为什么如此简单?

传闻千奇百怪,而最具可信度的,小编认为,便是最后一种。慈禧为保顺利继任大清太后,轻化慈安葬礼。世人皆知,慈安与慈禧在辅佐光绪上位后,相互生出间隙。同样作为大清皇后,可正宫永远居于榜首,当时的光绪年幼无知,最具权威的,莫过于后宫两宫之主,慈安和慈禧。双方势均力敌,可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慈安便暴毙,这不经让人遐想。

身为一国之母的慈安,葬礼为什么如此简单?

可历史,不容我们猜忌。慈安突然暴毙,若葬礼大肆办理,后人追查,这琐事便不自觉的多了起来。可葬礼寒酸,该少的仍然不能少,按照大清礼仪,丧仪结束后,需将慈安的棺椁移送至普祥峪定东陵下葬。已故太后奉安,慈禧和小皇帝光绪理应亲送。可慈禧却在此时突然大病,于是便避于参加慈安葬礼。可历史记载,慈禧大病初愈,身体已无恙。只是不想操劳于慈安葬礼,这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慈禧与慈安之间的微妙关系与之前的身份间隙。

身为一国之母的慈安,葬礼为什么如此简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