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刘邦建立汉朝后,前后共分封了八位异姓王,然而这八位异姓王除了吴苪之外,却又先后因“造反”被杀或被抓,有人说这是“狡兔死,走狗烹”,我想说这也许只是时代的必然,与韩信等人“谋反”已经无关。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刘邦

时代变了

公元前202年,战神项羽战败自杀,刘邦称帝,定国号为汉。

刘邦兑现了承诺,分封了七个异姓王,这七个异姓王的封地甚至占到了此时汉朝领土的一大半。一切似乎又都回到了周朝那个时代,刘邦的汉国为宗主国,其他各国皆为诸侯国。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西汉初诸侯国

可是,没有人想过,此时关中的刘邦并非那个周朝的天子,而是皇帝。而除了分封的七个诸侯国外,刘邦在自己的领地推行的仍然是郡县制。

这一点似乎被所有人忽视了,只有一个人除外,那便是张良,面对封赏张良婉言推辞,“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最终被封留侯,功成身退。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张良

时代已经不同了,刘邦不是周天子。周天子时期的天下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联邦国家,就如同今天的美国一样,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各诸侯国相对独立,那位周天子对其他诸侯国根本无法行使管辖。甚至如战国末期一般,诸侯国强大之后甚至可以讨伐天子。

郡县制则不同,各郡、各县都是帝国的组成单位,他们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且不世袭,所有郡县的政策全部取决于中央,这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郡县制

刘邦显然看到了郡县制的先进性,自暗度陈仓以来,不论是一统三秦,还是击败魏王魏豹,汉帝国的所有疆域实行的都是郡县制。可是现实使得他不得不妥协,分封显然是不得已而为之,这背后的不情愿,恐怕只有刘邦自己知道。

作为皇帝,七个异姓王自从被分封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站在了刘邦的对立面。

刘邦老了

刘邦称帝这一年,他已经54岁了,在现代看来这个年龄似乎并不算大,可在那个时候54岁已是垂垂老矣,秦始皇毕竟也只活了49岁,再加上常年征战,刘邦的身体已经到了极限。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刘邦

刘邦明白,自己在世这些诸侯国或许老实,可在自己百年之后,到时强敌环伺,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汉帝国命运又将如何?

更何况,如今自己还在世,燕王臧荼已经造反,利几随后同样造反,这使刘邦明白,剿灭异姓王已经势在必行,尤其是甚有能力的彭越、韩信等人,即使他们并无反意。

于是便有了“十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

聪明的刘邦

虽然刘邦已经决定消灭异姓王,但是以何种手段消灭又成了问题。秦帝国的悲剧告诉他,强行剿灭诸侯国、推行郡县制带来的后果是可怕的。

深思熟虑之后,刘邦似乎找到了办法,那便是换掉所有异姓诸侯,让自己的子侄做诸侯王,于是一种新型的统治模式出现了——“郡国制”。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刘肥

于是刘肥为齐王、刘仲为代王、刘交为楚王……

这些异姓王虽然也有封地,但他们的封地依然推行郡县制,大部分权力收归中央,如此既降低了诸侯国叛乱的能力,又使得郡县制得以顺利推行,一举两得。


《华夏两千年》第34期:探索历史的真相,刘邦真的滥杀功臣了吗?

张良、萧何、韩信

所以,后人常说刘邦滥杀功臣是不恰当的,萧何、张良、曹参、周勃等功臣并未被杀,反而加官进爵,刘邦要真正对付的只有韩信、英布、卢绾这样的诸侯王。

其实,对于韩信等人刘邦是抱有歉意的,他也并非真的要杀了这些异性王,只是要灭掉对方的诸侯国而已。楚王韩信、赵王张敖被抓后都是降为侯,彭越被抓后被降为平民。

也许,对于这些为建立汉帝国立下大功的功臣们,刘邦始终下不了狠心,直到他们遇到吕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