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30歲,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1

前陣子,一則“不滿女兒遠嫁,老人從7樓跳下不幸身亡”的新聞刷爆網絡:

河南鄭州一位年逾六旬的父親,坐在7樓的窗臺上,一邊不停往下扔東西,一邊情緒激動地哭訴女兒要遠嫁。

鄰居們和消防人員苦苦相勸,老人卻全然不為所動,縱身跳下,不幸身亡。

據瞭解,這位老父親前不久剛退休,一直將女兒視為珍寶。一聽到女兒要遠嫁,害怕女兒不能留在自己身邊的他,便一時想不開輕生了。

事發後,有網友表示理解,女兒遠嫁後想見面難之又難,誰又能懂這位父親心裡的苦楚?

但也很多網友質問這到底是愛還是佔有慾?這位父親愛女兒愛到不惜付出生命,但這極端的方式,也許會讓女兒後半生都活在無盡的愧疚和自責中。

死者為大,本不該妄加評論。


“30歲,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但在這位父親身上,小淨卻能看到很多中國父母“巨嬰”的影子:坐在窗臺上痛哭的他,像極了一個被搶了洋娃娃的小孩,無助、委屈、弱小、可憐……

可問題在於,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

正如大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孩子》裡所講到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真正的好父母,既捨得無私付出,又懂得適時退出。

2

學會退出是為人父母的必修課


“生下了小孩,自然就是母親了嗎?”日本電影《小偷家族》裡一位母親的扣心一問,令小淨久久無法忘懷。

答案是否定的,為人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學會在愛中進退自如。

很多人在寶寶出生時,會主動地去學習各層面的育兒技巧,學習如何照顧好孩子。

但大多數父母卻忘了去學習如何體面地退出,讓孩子得以展翅高飛。相反,他們總是沉浸在對孩子的強烈付出感裡,想把孩子緊緊地攥在自己手中,卻極少考慮到被擠壓的孩子是否幸福。

他們想讓孩子在自己預設的軌道上走下去,以此來獲取安全感和價值感,並形成依賴,一旦孩子反抗,立即會生出強烈的不安,甚至抓狂。而這勢必會給孩子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說起深諳“退出之智”的父母,小淨不禁聯想到《無問西東》裡沈光耀的母親,作為富家子弟的沈光耀,母親本希望他可以憑藉家族的庇佑,安然地過一生。

“30歲,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但當得知沈光耀想去參軍時,縱然心中有萬般不捨和擔心,她也沒有以母親的名義命令他,而是在規勸的同時選擇放手:

“我們想你能夠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自己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 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命就沒了啊。”

北大才女趙捷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地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深以為然。

父母子女之間,放手和離別是雙方都必須經歷的成長。

正如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孩子年幼時,父母最好的愛是細心的陪伴,子女長大成人後,父母最好的愛是得體的退出。

3

好父母,都是狠角色

臺灣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一位要求兒子百依百順的母親,在偶然間得到了一個可以控制兒子的遙控器,只要兒子做的事不合她心意,她就按下遙控器,讓時間倒流,讓兒子重來。 兒子最後忍無可忍,選擇自殺,卻發現只要母親按下遙控器,他連死都無法自己做主。

這個故事乍聽起來有點驚悚,但現實中,父母握的遙控器是:“父母是無私的,我做的都是為你好,你要是反對,就是大不孝之人。


“30歲,所有人都知道,我逼死了我爸”



我做的都是為你好。”這句再熟悉不過的話語,卻經不起推敲,因為真正的“為你好”,應該是用被愛者的方式去愛,是理解、尊重,而不是不由分說的命令和控制。

真正懂愛的父母,都會適時放手,給孩子自由,讓他們學會如何選擇以及負責,這樣的孩子才有出息,也更幸福。

第89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裡的鷸媽,為了讓小鷸掌握覓食的技能,慢慢地鬆開了保護它的羽翼。看到小鷸滿眼的恐懼,她便在遠處叼一粒蚌肉引導小鷸邁向大海。第一次被海水沖刷嚇壞了的小鷸無論如何都不肯出門,鷸媽狠下心一飛了之,讓它無所依賴。小鷸肚子餓到不行,終於鼓起勇氣面對恐懼和未知,在這個過程中,它不僅結交了新朋友,學會了獨立覓食,更懂得了利用自然的智慧。

動物尚且如此,人類呢?

父母的“狠心”,既是對孩子的狠心,狠心讓他們去面對困難,學會成長。

也是對自己的狠心,狠心壓下自己的不捨和心疼,學會放手。

這樣的“狠心”,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也是對自己迴歸自我的成全。

4

父母是弓箭手,手中有弓,兒女是箭。

弓箭手拼盡全力拉弓,是為了讓箭射得又快又遠,去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去過獨立的生活。

但若弓箭手一直不肯放手,蓄再滿的力,箭也只會一天天地腐朽。

愛從來就不是為了佔有和互相捆綁,

學會退出和放手,讓雙方帶著愛的羈絆,走得更堅定,更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