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威廉一世于法国卢浮宫登基成为德意志皇帝

1870年,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之侄)所领导的法国政府,为了阻止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影响其欧陆霸主地位,选择向当时的普鲁士王国宣战却折戟色当,最终导致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为拿破仑建立)的崩溃。普鲁士在色当战役中摧毁了法军后长驱直入,包围并攻陷了巴黎,南德意志地区也脱离了法国的控制,承认普鲁士的统治,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卢浮宫正式登基成为德意志皇帝,同时获得了法国工业重地阿尔萨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内的洛林的一部分,自此标志着德国最终完成了统一。

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一战法国凡尔登防线及堡垒群

战后的法国,在英国的支持下以沿着150英里法德边境的4个城市为中心,构筑了一系列的堡垒群(二战马奇诺防线的前身)。东南从瑞士坚不可摧的阿尔卑斯山脉开始,坚固的混凝土堡垒从贝尔福、厄比纳尔、土尔和凡尔登伸展开来。在厄比纳尔和土尔之间还设计了一个宽阔的缺口,作为迎接敌人进入的巨大陷阱,希望借助掩护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体中发射的交叉火力将德军加以歼灭。凡尔登以北约20英里,就是卢森堡、比利时和崎岖的阿登森林。

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德国总参谋长 施里芬

期间由于法国与俄国的结盟,同时面对法国这种难以攻破的棱堡群,从1891年到1906年担任德国总参谋长的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仔细研究了俄国与法国的军事力量及战略思维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即在同时面对法俄的战斗中,利用德国兵力动员迅速的优势,先击败法国,而后再回头集中力量对抗俄国。施里芬判断,俄国落后的军事动员体制将为德国提供至少6—8周的时间来对付法国。而拥有着密集铁路网和高效的动员及后勤保障体制的德国则完全有能力在完成军事集结后迅速打败法国。而这个计划就是施里芬计划,该计划实施的核心,其实就是时间差。

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一战德军

在获得时间差的基础上,施里芬计划的中心和重点,便是如何绕过法国漫长而坚固的防御体系攻入巴黎。整个计划的基本内容是: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兵力79个师,东线兵力则仅设置10个师并夹杂部分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的分配比例大致为1:8。而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比利时方向)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为11个师,比例同样也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分配在凡尔登地区,这里距离巴黎仅有135英里,即是巴黎的西北门户,也是法国对德防线的中心节点重心所在。其余兵力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法德边境上。西线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一战前欧洲局势图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将以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国军队于东普鲁士边境。与此同时,集结于西线右翼的军队将以凡尔登为轴心向西南法国、比利时方向展开逆时针旋转攻击,取道中立国比利时,穿越比利时平原,横扫法国北部沿海切断英法联系后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包围巴黎,继而向东,从法军背后包抄并消灭法军主力。而西线左翼的任务则是诱使并牵制法军主力的进攻。

施里芬计划—德国的欧陆之矛

逆时针旋转攻击的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的计划在当时无疑是非常完美的,但自他1906年从德国总参谋部退休之后,世界军事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堑壕战术、重机枪、飞机、坦克等新型的战术和武器都将开始在这个舞台上登场,而他的继任者小毛奇又将做出怎样的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