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说;“祸从口出”,在村里绝不能说这五种话

在农村生活的很多老人,他们很多都没有接受正规科学的文化教育。但是他们却能随口说出很多字数不多,听起来富有哲理的话语。而这些听起来很须口压韵的话语,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村俗语。这些农村俗语,字数虽然不多,但话里面却富含着很大的人生哲理。这些俗语也正是因为太过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在农村间流传几千年至今。今天农家人农家事就跟大家说说;,农村老人常教授后辈们说的;“祸从口出”,在村里绝不能说这五种话,不知道大家听过没有。

农村老人常说;“祸从口出”,在村里绝不能说这五种话

乡村留守老人(资料)

第一类:两边不讨好的话

人活着,不必非要讨好所有人,

但,这不等于可以得罪所有人。

有些话可能是事实,是一个不怎么友善的事实,这样的话会得罪很多人,也许你知道真相是藏不住的,但明白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

纸虽然包不住火,但你可以不去做那个用火包纸的人。

为人处世,要懂得避嫌的道理,更要有明确的避险意识,对于那些得罪很多人的话,自己心里一定要有数:

因为心里有数,嘴上才能有谱。

第二类:拿不准对错的话

我们不是神,不可能一下子就看穿任何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我们要用事实说话。

拿不准对错的话不要说,既然拿不准就要通过调查和观察去了解真实的情况,盲目的用“我以为”这样的态度去判定一个事情的对错,毫无疑问是暴露自己为人处事较为幼稚的事实。

说话和做事一样,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是一个成年人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喜欢用极度主观的态度去判断是非,所以这些人才会被人“带节奏”,别人说对,他们就跟着说对,别人说错,他们就着急反对,没有独立的思考,非常可悲。

农村老人常说;“祸从口出”,在村里绝不能说这五种话

20年前农村大集:打铁、煮茶、乡村小吃;买牛看牙齿判断年龄

第三类:忘恩负义的话

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真有这样的人吗?

太多了。

施恩者,或者伸出援手帮助他人的人,往往不求知恩图报,但是知恩不图报还变本加厉的去侮辱和诋毁自己的恩人,这种道德败类往往以“这就是社会”用社会中极端的现象去当做事实,掩盖自己卑鄙龌龊的言论。

忘恩负义的言论会暴露自己的道德标准,当然,对于忘恩负义的人,随便说说也许算不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年轻时我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能把忘恩负义的话说的如此深明大义?

后来我发现,人性本恶,如果人心不能向善,那么恶毒的思想会让人变成畜生,

还是猪狗不如的那种。

第四类:挑唆是非的话

大是大非没人去挑唆,能受到挑唆的,往往都是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挑唆是非者,往往自身素质很低,他们并不在乎聪明人怎么看待他们,也不在乎自己的道德观是否受到了愚昧的指引,对于他们来说只在乎两件事:

第一,挑唆之后,跟他们一样的低素质者可以找到这种恶趣味的话题供他们扯淡吹牛。

第二,通过挑唆是非来加强扭曲的自我认同感:我就是我,跟你们不一样的烟火。

明白人不会挑唆是非,因为是非自有公论,而且挑唆是非会让聪明人看不起自己,而且还会和低素质者同流合污,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

农村老人常说;“祸从口出”,在村里绝不能说这五种话

江苏徐州一工地老板用廉价安徽年迈村妇干活 常年用货运汽车接送

第五类:因歧义导致争议的话

交流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无论用什么方法交流,都要让人听得懂,更要听的明白。

有人说话表述不清,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而一旦这个歧义太过深刻,就容易让人误解你的本意。

也许你没有恶意,也许你只是在讲事实,又也许你只是想提醒,想帮助一些人,但是如果在说话时产生歧义的内容,轻则被无悔,重则让你们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

说话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说什么,怎么说能让对方理解的更好。

这不是什么语言的艺术,而是与人交流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