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人的内心所表现出的种种情绪,是很难掌控的


宗性法师:人的内心所表现出的种种情绪,是很难掌控的


认识管理

管物是初浅的管理

我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管理,而没有人的地方同样需要管理。为什么呢?比如这间屋子里摆的桌子和凳子,如果它们东一个、西一个,杂乱无序地放着,别人走进来一看,就感觉很乱,自然没有好印象。但是,如果把桌子和凳子一排一排地摆放好,使它们很有序,别人走进来一看,就会觉得很整洁,就能留下好印象。

这种情况,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初浅的管理。桌子凳子往往比较容易管理,想放在哪儿,就能放在哪儿,它不会反抗,始终听你的安排。当然,这需要你亲自动手去做。

可是,有本事的人不用动手,只要张嘴一喊就行了。看过济公活佛的故事吗?大雄宝殿里的台面脏了,济公就去打扫卫生。可爬上爬下的,有点麻烦。他就跟罗汉讲:“大罗汉、小罗汉,请你们先出去一下,等我把卫生打扫完了,你们再进来。”那些罗汉就一个个地排着队出去了,比你们排得还整齐。

管人比管物难

由于我们在管理桌椅板凳的时候,它们从不反抗,所以在管理人的时候,也总是希望别人都要听我的话。我说一,你不能说二。大部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情绪状况。

我刚出家时,住在另一个寺院里。有一次寺里开大会,让大家发表意见。有一个小师父站起来发言。他没读过多少书,说话天上一句、地下一句,没有逻辑,大家都搞不懂他到底要说什么。

他的师父是寺里管事的,嫌他说得太啰嗦,就招呼他:“小和尚,坐下别说了。”小和尚说:“好,我不说了。”师父提醒他:“叫你别说了!”小和尚又回答:“您让我不说,我就不说了嘛!”师父说:“你怎么还在说!”小和尚回答:“我没有说了!”“没有说,可你还在说!”小和尚急了:“我确实没有说了嘛!”

他的师父生气了,站起来一拍桌子:“叫你不要再讲了!”小和尚很委屈地回答:“师父,我已经没有讲了呀!”最后,老和尚气得桌子也不拍了,把拐杖举起来:“你再说,我就敲你一拐棍!”小和尚还继续说:“师父,您打死我,我也没有说!”

你看,好像管人要比管桌子麻烦一点啊!你把桌子横着放,桌子就绝对是横着的。不会说等你走了,它又变成竖着的。有没有这样的桌子啊?搞科研的也许可以发明出来。但是常态下,这些物品一定是很规矩的。

可在管人的时候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各人有各人的立场。这个师父和徒弟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作为老和尚,他心里认为:我是师父,是有尊严的,有自己的立场。我让你不说,你就得不说。而作为小和尚,他心想:我已经不说了,已经很委屈了,我只是告诉您我没有说。可是,他并没有认识到,在告诉师父自己没有讲的同时,已经又在讲了。

人的立场不一样,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最终会怎样?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很多时候就是由此而引发的。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都想要表达自己的立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所以,老和尚觉得他是管事的,又是当师父的,小和尚怎么能不听自己的话呢!而小和尚觉得他是听话的,老和尚让他不说,他就没有说了。

唐代有位百丈禅师,他有个管理的二十条法则,叫《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我把它叫做过去寺院管理的二十条总纲。我觉得,这个丛林要则的头两条,对我们的现实人生很有指导意义。如果刚才讲的师父和徒弟能够把这两句话很好地落实下去,就一定不会出现争执的一幕,也不会拍桌子举拐杖。

这两条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辩为解脱”。“丛林”,简单讲就是寺院。“以无事为兴盛”,就是没有事,这个寺院最兴旺。但要是按这个标准来看,好像我们这个寺院最不兴盛。一天到晚事情很多,大家都要累死了。

对于“丛林以无事为兴盛”,很多人不能理解。难道真的是没有事干?我开始也百思不得其解,祖师怎么给我们定这一条?没事干,那大家吃完饭干嘛?把脑袋上的虱子捉出来晒太阳?可我们的脑袋是光的,不长虱子,于是无事可干。难道这样就兴盛了?

我后来琢磨,这里讲的“事”,不是没有任何事情可干,而是没有人我、没有是非、没有意见、没有不团结。能这样的话,这个寺院最兴盛!因为大家会把所有精力用在弘法和修行的正道上。如果一天到晚都是人我是非,都闹不团结,把精力都放在解决纷争上去了,哪儿还有时间修行呢?

我恍然明白,原来祖师讲的“丛林以无事为兴盛”的“无事”,是指没有纷争之事。所以,下面紧跟着还有一句:“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就是说,当碰到你对我错的情况时,不去争辩,是为解脱。什么叫解脱呢?用简单的话讲,就是人生的最高修养,人生的最高境界。

但又有人问:“和尚,这不对呀!都不辨是非了,这个人不就成了糊涂蛋嘛?”这里的“不辨是非”,不是不分好坏,而是说当你碰到这种事情以后,不要以一颗争强好胜的心,总是想要战胜对方,总是想要自己取得胜利。

为什么在很多的是非烦恼面前,我们总要去争辩?就是希望自己是赢家。老实讲,天下根本没有真正的赢家,没有几个人能笑到最后。你们看过死人吗?可能大部分人没这经验。但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知道,全世界六十亿人,有几个是笑着死的?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都是在痛苦和无知中死去的。

你看有些人,他今天是赢家,可明天呢?不见得还能继续当赢家。为什么百丈禅师告诉我们“是非以不辩为解脱”?这是接着前一句“丛林以无事为兴盛”讲的。

刚才的故事,给我们透露出一个信息:人的内心所表现出的种种情绪,是很难掌控的。

摘录自《佛法与情绪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