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蛋白磷酸化藥物靶點開發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濤團隊在《美國化學會志》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IF=14.357)在線發表了題為“Proteomic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and substrate interactions in living mammalian cells by genetic encoding of irreversible enzyme inhibitors”的研究論文,用化學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手段,通過細胞工程改造將人工合成的磷酸化酶抑制劑通過遺傳編碼的形式編碼到人類細胞的蛋白組上,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尋找磷酸化酶藥物靶點的技術。該研究成果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

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修飾是重要的蛋白翻譯後修飾方式之一,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調控異常與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該修飾方式在人體內由90個蛋白酪氨酸激酶(PTK,負責添加磷酸基團)和103個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負責去掉磷酸基團)可逆調控。迄今為止,研究者們廣泛研究PTK在相關疾病發生中的作用,目前已經有20多種基於PTK的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多年來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產業界,一直是國際製藥領域的焦點。相比之下,雖然有個別PTP的抑制劑在臨床研究階段,然而由於研究技術的瓶頸,絕大多數 PTP的功能及其與疾病關係的研究仍然處於初級階段。

針對這一國際難題,北京大學劉濤團隊採用基因密碼子擴展技術,通過改造細胞的蛋白翻譯機器,實現了組織活細胞中編碼一系列人工合成的PTP共價抑制劑。進一步通過蛋白質組學分析,在活細胞中原位捕獲誘發疾病的蛋白磷酸化修飾位點及與其相互作用的PTP,為發現新的藥物靶點提供了新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