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惠州这5个无价之宝你都认识吗?

惠州水东白鹤峰,自南陈祯明二年(558)省怀安、欣乐、酉平三县置归善县治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像惠州府治山一样,是惠州历史文化的聚宝盆。近年惠州地方政府在白鹤峰重建东坡祠,在施工过程中挖掘出很多埋在地下的历史文物,如归善古城墙、东坡祠古墙基、王文成公祠牌匾、归善古县衙石鼓、明清水井、历朝各式残碑等。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体现一个城市历史价值的无价之宝。正所谓“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也!

1

东坡祠古墙基


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来惠州,深感北归无望,遂于水东白鹤峰购得隙地数亩,筑新居以终老。新居落成后,苏轼大儿子苏迈带着全家及其弟弟苏过的家眷,来到惠州与父亲团聚,但不久苏轼又接到诰命被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为此,苏轼只好将家人安顿在白鹤峰新居,仅带着儿子苏过依依不舍地离开惠州。北宋元符三年(1100)初,宋徽宗继位后实行大赦,苏轼得以量移廉州,又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约在九月底到达广州,与从惠州赶来的家人会合。约于是年十一月,苏轼带着家人离开广州,一起北归。苏轼北归后,“惠人以先生之眷眷此邦”,遂把白鹤峰新居辟为东坡祠。


“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惠州这5个无价之宝你都认识吗?


出土的清代东坡祠古墙基

此后近千年,东坡祠经过多次重修。其中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规模较大:“扩其规模,辟其湫隘;于向者数椽之外更增设一栋,务使坚固,可垂永久。”重修工程于是年五月十二日兴工,越年四月初告竣,清代著名学者王文诰于嘉庆年间来惠州实地考察苏迹时,描述苏轼白鹤峰新居的具体位置和周遭环境是:白鹤峰倚江上,沿江为城,就其石脚凌砺入水及数壁峭拔之上筑为城址;自白鹤峰下历级而上,古荔花繁,橘柑丛立;进为前庑,入门花木交错,井在其左,升阶为德有邻堂;左为居室,辟小窗以疏篱绕之;右为思无邪斋,启右屝则雉堞在其下,江山数百里间青苍环列。斋之后为林行婆、翟逢亨所居,皆西邻也。近年地方政府重修东坡祠,挖出数段古墙基,其所处位置与清代学者王文诰记述相符,“证以榜井,无可移易也”。加上现场考证古墙基砖的形制,是清代规格,故应是乾隆后期那次重修的东坡祠古墙基。

2

归善县城古城墙


据旧志记载,归善县是南陈祯明二年(558)省怀安、欣乐、酉平三县所置,县治设在水东白鹤峰,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唐宋以前无城,入元后县治仅附于府署旁(今公园路南端)。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庠生刘确、乡民黎俸等请建东平民城,以防寇患。万历三年(1575)城建成,设置四门:东曰辅阳门,南曰龙兴门,西曰通海门,北曰娱江门。另城东北与西南各设一个便门方使邑人出入:东北曰便门仔,西南曰水门仔。万历六年,知县林民止迁县署于东平民城内,遂转为官城。崇祯十三年(1640),知县王孙蕙将城增高三尺,重修城楼,增筑两个更楼。入清后,该城经多次重修。康熙二十四年 (1685)丈量,城垣周围九百零四丈五尺,高一丈九尺,雉堞一千五百六十五。咸丰四年至五年间(1854一1855)翟火姑倡乱时,绅民又陆续捐资增筑东、南、北三面炮台。


“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惠州这5个无价之宝你都认识吗?


出土的归善县古城墙

本次出土的古城墙,是归善县城北面城墙,即白鹤峰北面至娱江门之间。由于该段城墙面临东江,历年洪水直逼城根,城垣马路多被淹浸倾塌。故此次出土的古城墙重修于光绪十五年(1889),墙基原灰沙土改用花岗岩石,可防洪水冲击;墙砖按明代墙砖规格烧制,块头比清砖大,并刻有“光绪己丑年重修”字样,为后人研究惠州古城历史提供了宝贵实物和资料。

3

王文成公祠牌匾


入明后由于历史原因,赣南和闽西南流民大举进入粤东北山区。这批流民初入粤时被称为“化外之民”,加上部分流民不守本分,落草为寇,受到官府和地方的平剿和镇压。反过来,他们为了共同利益,组成武装集团与官府博弈,从而造成粤东北地区社会秩序大幅动荡,惠州为甚。正德十二年(1517),朝廷诏都御史王阳明统领官兵,直捣縳头(今和平县)巢穴,大获全胜,奏请割龙川、河源地立和平县,此为惠州东部山区设立和平县之始。惠州东部山区寇患平定后,为教化新归顺之民,预防受奸人挑唆复叛,使其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王阳明又创“十家牌法”,由官府大力推行。“十家牌法”主要内容为:每十家为一牌,每户门前置一小牌,查实造册报官备用;又将各家门面小牌如人丁若干,某丁为某官吏、或生员、或当差役,习某技艺、作某生理,或过某房出赘,或有某残疾,及户籍田粮等项,俱要逐一查审核实。十家编排既定,照式造册一本,留县以备查收,一县之事了如指掌,从而使自宋代开始实行的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惠州社会治安得到很大改善。

“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惠州这5个无价之宝你都认识吗?


出土的王文成公祠牌匾

晚清惠州翟火姑起义失败后,朝廷敕封明、清两朝在惠州平乱有功的王阳明为 “康济”、谭公为“襄济”,在白鹤峰下分别建“王文成公祠”和“谭公祠”,让其配享惠州人香火。近年出土的“王文成公祠”牌匾,地处白鹤峰南麓,归善古县衙西侧,牌匾字由惠州人张玉堂题写。张玉堂是惠州桥东桃子园人,咸丰年间大鹏协副将,曾率军收复香港九龙寨城。张玉堂为人风雅,能诗善书,尤善拳书、指书,世称“翰墨将军”。因此“王文成公祠”牌匾出土,更显得其可贵。

4

归善古县衙石鼓


北宋苏轼寓惠,有诗曰:“数亩蓬蒿古县阴,晓窗明快夜堂深”。苏轼所说的古县,就是古归善县衙,位于白鹤峰南坡。南宋绍兴二年(1132)冬,虔寇谢达犯惠州,归善县城民居官舍焚荡无存。元末至正二十八年(1368),归善县衙徙建于郡城府城谯楼左。明万历四年(1576),原建于郡城内的归善县衙正堂圮。万历七年,归善县城筑城已成,知县林民止在白鹤峰下重建归善县衙,入清后多次重修,至辛亥(1911)民军光复惠州时被焚毁。按清乾隆《归善县志》所载,县衙中为正堂,堂之下为甬道,为戒牌坊,上书十六字戒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正堂后为宅门,左右为门房,署后之左为土地祠,为箭道。县衙正门前临大街,此石鼓正好在此处出土,由此可知这个石鼓为晚明留下来的文物。


“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惠州这5个无价之宝你都认识吗?


出土的归善县古县衙石鼓

在归善县衙正门遗址出土的这个石鼓,体型较大,上面雕刻着“双狮戏球”。双狮戏球亦称双狮滚球,其寓意代表着风调雨顺,吉祥喜庆。此物雕工也十分精细,绣球面上雕刻有精细的花纹,绣球上下各系有两根绸带,绸带还各打了一个花结,绸带的柔软雕刻得淋漓尽致,绸带似乎要飘了起来,整个画面,精美异常。这个石鼓除了鼓面有精美雕刻外,鼓边还有凸起来的圆形装饰,隐约还能看到一个嘴里叼含着一个环状物瑞兽,下端还雕刻有卷云纹图案。石鼓高约97公分,宽约有82公分,厚约有29公分。在这个石鼓的旁边,还有一个红砂岩石鼓底座,底座表面也雕刻有图案,高约53公分,宽约78公分,厚有49公分。遥想当年石鼓安装在底座上,总高1.5米,是很高大壮观的,显示出当年的大明气象。

5

明清古井


古井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归善县城,明万历三年筑城墙之前,除白鹤峰东坡井外,至今尚未发现有第二口井。考其原因,是归善县城紧靠东、西两江,居民可汲取两江之水饮用,无需打井取水。明万历三年筑城墙之后,仅开东、南、西、北四门,遇上战乱敌军困城,城门紧闭,城内居民用水就会困难。为此,入清后官府在南、北城墙各加开一个小城门,南为水门仔,北为便门仔,方便居民汲水。同时民间也开始陆续开凿水井,方便家庭生活用水,现存比较有名的是龙井巷北巷口的“龙井”。龙井口原用红沙岩砌成,长方形,外壁长1.38米,宽1.30米,比一般私家井大,是当时公共水井。


“碑坏诗无敌,千古鹤峰尊”,惠州这5个无价之宝你都认识吗?


出土的娱江门清代古井。 图片由何志成提供

近年在东坡祠建设工地,先后出土了两口古井。其一在白鹤峰南麓,今新建停车场工地内,该地原是归善县古县衙后花园,该水井应是晚明归善古县衙专用水井。另一个水井地处白鹤峰西麓,娱江门内(北门),翟贤坊东侧。出土时井壁由青砖砌成,表面很光滑,井水很清澈。这个水井亦比一般私家井大,井内直径超过1米,估计象龙井巷的“龙井”一样,是当时公共水井,供附近街坊居民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