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守南京!」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南京保衛戰前國軍心理的真實寫 照。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調集 14 個師 10 餘 萬兵力防守南京。這些剛從淞滬戰場退下來的部隊,還沒來得及 補充休整,就又踏上了保衛南京的征程。

經過 3 個月的淞滬會戰,日本儘管戰果輝煌,但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 此日本參謀本部並沒有制訂進攻南京的作戰計劃,而是讓增援上海的日軍“凱 旋迴國”。然而日本中下級軍官不願就此罷手,他們叫囂著“血不能白流”,在 日軍第 10 軍軍團擴大會議上達成決議:“全軍獨斷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 擊。”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參謀本部於 12 月 1 日下達佔領南京的命令:“華中方面 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至此,南京保衛戰正式拉開帷幕。

這一戰略計劃意味著日本決定將戰爭擴大化,乘勝拿下國民政府首都南 京,從而達到擊潰中國軍民抗日的信心的目的。

接到命令的當天,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調集上海派遣軍和第10 軍的 9 個師團 20 萬人馬,分三路合圍南京:上海派遣軍山室宗武的第 11師團、荻洲立兵的第 13 師團和中島今朝吾的第 16 師團,沿京滬鐵路向南京

推進;第 10 軍末松茂治的第 114 師團沿宜興至溧水公路前進,谷壽夫的第 6 師團和牛島貞雄的第 18 師團沿寧國向蕪湖公路推進;藤田進的第 3 師團、吉 住良輔的第 9 師團經蘇州、金壇西進。在南京保衛戰打響之前,狡詐的日軍 還派遣國崎支隊(第 5 師團特設下屬獨立支隊,混成旅團建制)從郎溪和太 平渡江,悄悄向浦口進軍,截斷了中國軍隊未來撤退的後路。

“我來守南京!”

南京保衛戰要圖


自上海陷落後,國民政府的首都南京就直接暴露在日軍的刺刀之下。早在 11 月中旬,蔣介石先後三次在他的官邸召集高級幕僚開會,緊急商討保衛 南京的問題。在蔣的心中,南京依山傍水,自古為帝王之都,也是天然要塞。 加上重兵把守和堅固的工事,至少能守兩三個月。

令蔣介石意外的是,很多人認為應該貫徹持久抗戰的方針,避免在初期與日軍決戰,他們建議在南京僅做象徵性抵抗,然後主動撤退。事實上,跟隨蔣介石的這些軍政大員們心裡都很清楚,南京位於長江的彎曲部,西北兩 面背水,正是兵家所謂“背水一戰”的“絕地”。 他們通過淞滬會戰,看到 了日本人真正的實力,於是出現一邊倒地力主撤退的局面。

在眾多軍政大員中,只有唐生智不同意撤退。他認為南京是國都,也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陵墓的所在地,守住南京才能夠表現出中國抗戰的意志和決 心,並可牽制日軍的兵力。

11 月 18 日晚,在國民政府於南京召開的最後一次會議上,蔣介石表示: “南京是我國的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繫,對全國人心也有重大影響,完全不守 是不可以的。”這時唐生智毛遂自薦,主動請纓:“軍人以身許國,當此危難 之際,誓與南京共存亡。”

不過史學界還有另外一種說法。當時蔣介石提出要守南京,問在座的軍 政大員們誰可以挑起擔子,滿座無人應答。蔣介石說:“那就我來守吧!如果 我犧牲了,你們繼續抗日。”唐生智實在看不下去,便自告奮勇站了出來。

南京雖然無險可守,但作為首都,又不能不守。蔣介石深知這一點,他 想保存自己的有生力量,並未派自己的嫡系守衛南京。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就是南京保衛戰前國軍心理的真實寫照。蔣介石 任命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為副司令長官,周斕為參謀 長,調集 14 個師 10 餘萬兵力防守南京。這些剛從淞滬戰場退下來的部隊, 還沒來得及補充休整,就又踏上了保衛南京的征程。

雖然是倉促間走馬上任,唐生智還是做了一番精心部署,他命令徐源泉 的第 2 軍團防守龍潭至湯山一線,葉肇的第 66 軍防守湯山至淳化一線,俞濟 時的第 74 軍防守淳化至江心洲一線,王敬久的第 71 軍和鄧龍光的第 83 軍防 守鎮江,孫元良的第 72 軍防守城南中華門、雨花 臺和黃山頂,宋希濂的第 78 軍防守城北的幕府山、 下關、和平門與玄武湖地區,桂永清的教導總隊防 守城東中山門外至玄武湖一線,蕭山令的憲兵團防 守城西莫愁湖、清涼山一線。

“我來守南京!”

唐生智

12 月 3 日,各路日軍逼近南京外圍。5 日拂曉, 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天一放亮,日軍首先採用攻打南京城的第一戰——攻心戰,黑壓壓一大片塗著太陽旗的日軍飛機出現在南京上空,一時間城內彈片橫飛,火光沖天。9 日,敵機向城中投下松井石根致南京守軍的 最後通牒,要求中國軍隊在次日正午前向日軍投降,否則日軍將開始進攻南 京。中國軍隊沒有理會日軍的這套把戲,他們明知實力懸殊,仍積極備戰。12 月 10 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下令攻城。日軍地面部隊在 67架飛機的掩護下,向雨花臺、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等守軍陣地發起狂攻。20 萬軍隊在南京城內外殊死廝殺,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戰役。

“我來守南京!”

南京外圍的國軍戰士射擊日軍飛機

中國守軍抵禦日軍最為頑強的戰場,莫過於光華門。1937 年 12 月 9 日拂曉,日軍精銳部隊之一的脅坂部隊(第 9 師團脅坂聯隊)佔領了光華門外 的大校場和通光營房,繼而與守衛光華門的教導總隊謝承瑞團和第 87 師 259 旅等部展開激戰。光華門一度被日軍佔領,憲兵教導第 2 團、第 156 師等部 趕來增援,很快中國守城部隊又發動反攻奪回。日軍第 9 師團僅在光華門外 就傷亡 800 餘人。戰至午後,日軍衝入光華門內,佔據了一些沿街房屋。第

87 師 259 旅旅長易安華率部猛烈反擊,經過 8 個多小時的血戰肉搏,成功全殲入城日軍。而易安華旅長卻不幸在激戰中壯烈殉國。

“我來守南京!”

易 安 華

易 安 華(1900–1937), 字 福 如, 號 濟 沈, 江 西

宜春人。黃埔三期憲兵科,在“一 · 二八”淞滬抗 戰和“八 · 一三”淞滬會戰中,他身先士卒,曾率 部頑強阻擊日軍。1932 年後,由中校副團長逐步升 為第 87 師 259 旅少將旅長。上海淪陷後,他率部參 加南京保衛戰,阻擊入侵光華門的日軍,不幸為國 捐軀,年僅 37 歲。

面對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軍損失慘重,僅僅前三天,就在光華門外留下了 7000 具屍體,於是被迫調整作戰計劃。日第 16 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 吾決定調轉兵力,集中炮火攻打紫金山。位於南京城東北的紫金山高 448 米, 是南京的制高點,這裡由桂永清的教導總隊負責防衛。桂永清將一個炮兵團 放在紫金山頂,居高臨下,對攻打南京城的日軍形成巨大威懾。

在 85 輛坦克的掩護下,日軍一次性集中兩個師團的兵力,分兩路向紫金 山發起猛攻。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和林木蒼鬱的靈谷寺一時間淹沒在炮火之中, 彈片嘯叫之處血肉橫飛,吶喊之聲撼天動地。

此次激戰持續了整整 4 天,中國守軍雖大部傷亡,但主陣地始終未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