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因為老外叫順口了

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中,對於鴉片戰爭的結果是這麼敘述的。1842年8月29日,鴉片戰爭結束,清朝戰敗,英國派出使者和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是近代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標誌著中國開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是考試的重要考點,所以是要求背誦的。那問大家一個問題,《南京條約》為什麼要叫《南京條約》呢?

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因為老外叫順口了


有人或許會說,條約在南京簽訂的,就叫南京條約了。這麼想的人,肯定是忽略了一個問題,清朝有南京這個地方嗎?很明顯,清朝根本沒有南京這個地方,我們說的南京在那時候叫江寧府。《南京條約》這個名字其實來自於西方,外國人就是這麼稱呼這個條約的。在清朝的官方文檔裡,叫做《萬年和約》,也叫做《江寧條約》。這就有意思了,清朝沒有南京這個地方,追溯到明朝,它叫應天府,也不叫南京,那外國人為何非要叫《南京條約》呢?

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因為老外叫順口了


這裡面的原因,還是要歸於明清時期的京城變遷。我們知道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了明朝,但在確立京師一事上,朱元璋猶豫不決,甚至一度想要把他老家鳳陽定為京師。最終在和大臣們的商議下,決定以應天府為京師,沒有設立陪都。陪都制度是古代王朝的一項重要制度,就拿唐朝來說,京師為長安,陪都為洛陽。在有陪都的王朝中,“南京”就成了陪都的代稱,宋朝遼朝都有“南京”。

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因為老外叫順口了


朱元璋沒有設立陪都,但是直隸地區還是有的,這也是歷代王朝的慣例,要在國都周圍選定地區直轄。明初的直隸地區,大概就是在如今的安徽江蘇一帶。可是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把京師遷去了順天府,也就是北京。於是應天府就成了陪都,稱呼也變成了“南京應天府”,意思就是南部陪都。它所直轄的直隸地區,也成了“南直隸”,也稱南京。

清朝沒有“南京”,為何有《南京條約》?因為老外叫順口了


明朝中後期,西方有傳教士過來交流,對於南直隸地區的繁華印象深刻。為了簡潔稱呼,他們就一直叫南京了。著名傳教士利瑪竇在萬曆年間來到明朝,深感南京地區的繁華雄偉,在他的筆記中,一直以南京稱呼南直隸地區。到了清朝,京師依然是北京,南京卻不再是陪都,又變回了以前的舊稱江寧府。不過人們叫南京都叫習慣了,所以西方人受當地人的影響,也就叫南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