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文:闻道 图:木痴

建筑同样有生命,它穿越风霜,它凝固时光,好的建筑,自身就是风景。一场大火烧毁了涵江“东方廿五坎”的部分,“小上海”瞬间变得不完整。近日,廿五坎失火建筑将启动维修,令涵江人十分期待。人们对“廿五坎”感情深厚,不仅在于它的一砖一瓦,更多的是因为老街区的人情温暖。

/大火后的“东方廿五坎”/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去年2月3日,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东方廿五坎”中的9坎店面。灾后,现场杂草重生,烧得只剩斑驳的墙体,焦黑木梁仿佛在向来者凄惨地诉说光阴的故事。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据了解,经过相关部门一系列慎重的方案设计、审批,招标,廿五坎失火建筑近期启动复原修复。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此次,修复面积约1500平方米,总投资240多万元,工期预计6个月,按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还原廿五坎昔日风貌。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老一代涵江人知道这则消息都感慨万千,当年涵江水运发达,河道上商船来来往往,廿五坎繁荣的场景似乎还在眼前......

/光阴里的廿五坎/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萝苜田是涵江区遗存下来的老街区,因当地人喜欢种萝卜而得名。

水心河贯穿整个萝苜田,各式大宅依水而建,每座房子都有来头,有故事,它们穿过时间的尘迹,审视着这座城市。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旧时,涵江颇多巨商,民国时期此处多实力雄厚的商家宅子。宏伟的“廿五坎”就是民国时期涵江首富陈镜鸿所建的。

上世纪20年代,黄石遮浪陈济泉(号镜鸿)三兄弟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大豆榨油后所得油饼,可做饲料、肥料)、煤油等生意成为涵江首富。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陈镜鸿在楼下街前林沟两岸购地田地,斥巨资,挖沟填土打桩,购买进口红桩和水泥,历时数年,才建成这幢中西结合的大楼。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廿五坎建成后,成为民国时期涵江最大的商品仓库。店铺位置靠着码头,接货送货十分方便,它是成就涵江“小上海”美称的重要证据。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其实,廿五坎原本有二十九坎,由于建筑目标太明显,被日军投弹炸毁四坎,成了人们叫惯了的廿五坎。火灾之后,就剩下16坎较完整的店面。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结实的青板石基,厚重的红砖外墙,方正的西式拱门,蔽日挡雨的中式长廊。每当看到这座建筑,老一代人总能穿过光阴的阻隔,忆起那个繁荣年代的点点滴滴。

/房屋空,人情暖/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拜访廿五坎,巧遇一位大叔在河边汲水,他娴熟地摇晃着手中的绳子,不一会儿就汲满一桶水。虽然经过整治,河水清澈了些许,不过这水能拿来干嘛?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凑近一看,原来老人是汲水冲洗长廊的地板。虽然,多坎店面大门紧闭,没住人了,大爷也都一一冲刷过去。“没人了,卫生也要弄干净,住着才舒服。”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确实,火灾之后的“廿五坎”已经跟繁荣、热闹彻底沾不上边了,原本居住的人家纷纷搬离,一息尚存的店面也只剩几户老居民。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在廿五坎的长廊里,看不到居民在门口摆上几张椅子,跟来往邻居闲聊的场景。只有一辆货车匆匆而过,又匆匆离去的画面。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老房子光线弱,即使屋外阳光晃眼,屋内还是有些幽暗,白天也需打开灯光。除了搬走的住户,有住人的店面都敞着大门,路过的人习惯性往里瞅上几眼。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人们说着“乡愁”,念着“乡愁”,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搬离老片区,只剩下老一代与幼年一代。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廿五坎像眼前空空的衣架般,只剩下一副空空的躯体,对面的楼房却“人满为患”。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带着万千思绪,正打算离开时,一只凶恶的狗拦在路中间,不停叫唤,越叫越凶,似有扑上来的劲头,吓得人心跳加速,进退维谷。

这时,房前一位老奶奶闻声而来,她说:“这是流浪狗,别怕!”随后拿起旁边木棍跑向流浪狗,驱赶它。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我惊魂未定,赶紧跑走。事后,才发现自己竟忘了道谢。对于怕狗之人,老奶奶如救世英雄般出现,素昧平生,却出手相助。

一种似曾相识、难以言表的感觉涌上心头,那份人与人之间最简单美好的情感还留在廿五坎。

/庆幸还有老建筑存在/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城市建筑不知从何时起,变得无趣,变得毫无特色,或许是从一幢幢钢筋水泥大楼,鳞次栉比,冲天而上。廿五坎的伫立,恰好填补了人们对于乡土记忆的渴求和对于空间文化的追问。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放眼萝苜田老街区,零星可见莆仙特色小吃店、竹器、打铁等传统商铺,在做最后的坚守。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与一位老人谈起涵江萝苜田已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老人若有所思地摇了摇头。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不久的将来,这里可能会像福州的三坊七巷一样“枯木逢春”。无论如何,萝苜区承载涵江先民创造的丰富文化,当地建筑包含居民的共同记忆,传统的文化寄居于此。

涵江这座著名建筑被日军轰炸,后遭遇大火,如今浴火重生

审视过往,我们留恋建筑的原汁原味,但实际上,更多怀念的是建筑里发生的人间温情。生活本身,不仅仅是一方空间里的基本需求,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铲平一幢老建筑,只需数小时;保留一幢老建筑,要花费无数精力、金钱。庆幸涵江还保留萝苜田、二十五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