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是生理反应还是病态?该如何缓解?

秋高气爽,人体却容易感到困乏无力,精神不济,出现“秋乏”。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乏”并非病态,而是由于“长夏”的炎热暑湿天气向秋天的凉爽干燥过渡时,人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理反应。

不过另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此季节也容易疲乏,需要辨识清楚,以免耽误病情。


秋乏,是生理反应还是病态?该如何缓解?


收敛夏之阳气,故而秋乏

进入秋季之后,人们会感觉到没有精神、浑身乏力……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从生理学角度来讲,“秋乏”产生的原因,与夏季气候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关。夏天人体大量出汗,耗伤津液,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机体处于一个消耗状态,而入秋后,人体通过自我调整,将夏天浮越于体表的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就容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三伏盛夏,天气炎热,持续的高温使机体产生了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同时,高温也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加速新陈代谢,使体内能量消耗相对增加。加之夏天很难得到充足的睡眠,过度消耗的能量得不到适度的补偿,使身体欠下了一笔“夏耗”的债务。进入秋季以后,酷热逐渐被阴冷代替。

秋季夜间,凉爽宜人,容易入睡,且睡眠效果好,以致清晨醒来后,仍觉倦乏,还想再睡下去,这就是产生“秋乏”的原因。


秋乏,是生理反应还是病态?该如何缓解?


血糖升高人也易疲乏,辨清“秋乏”真伪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老人发作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后也会感觉很疲惫、没精神、食欲差,但往往被误认为是秋乏而被忽视,因此要注意鉴别以免贻误治疗。

一个是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往往感觉没力气或气短,或是夜间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觉气喘、憋气、疲劳,但这些情况常被误当作秋乏,以为休息一下就没事了。因此,有心脏病的人,这个季节如果感到疲乏,最好到医院做心电图、测心率和血压。

有些颈椎病在天冷后也容易发作,患者在受到风寒后会感觉犯困、疲惫、浑身没劲、浑身发紧、胸闷,休息也不能解乏,最好到医院检查是否是颈椎病发作了,同时注意保暖和适当活动。


秋乏,是生理反应还是病态?该如何缓解?


教你轻松解“秋乏”

专家介绍,秋乏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因为夏季气血充于表,至秋气机下沉,但仍气动于先,血动于后,肌肤腠理多血而少气故易出现疲乏。另外,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则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则感口干、咽干。处暑至秋分时节,早晚温差较大,中午气温仍然较高,暑湿仍较重,湿易困脾,脾主肌肉,故会出现疲惫无力的现象。如何缓解秋乏,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每天多睡一小时

夏季夜短昼长,很多人养成了晚睡早起的习惯,秋季来临,这种习惯就要注意调整了,晚上争取在十点半之前睡觉,因为十一点,也就是“子时”以后人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开始下降,它们同样需要休息。此外,午睡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老年人最好养成午睡的习惯。当然,睡觉也不是越多越好,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就好。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

可以让大脑的氧气变得充足,缓解脑疲劳,比如太极拳、羽毛球、散步、慢跑、广场舞等,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加重身体的疲劳。经常待在室内的上班族可以经常伸伸懒腰,可以起到伸展腰部、活动筋骨、放松脊柱的作用,由于肢体的活动,也可以把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给大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