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限薪令来了:但我拼尽全力还是赚不到明星片酬的百分之一

综艺限薪令来了:但我拼尽全力还是赚不到明星片酬的百分之一

01

继艺人天价片酬限薪之后,“限薪潮”又蔓延到了综艺领域。

综艺限薪令来了:但我拼尽全力还是赚不到明星片酬的百分之一

单期单人不超过80万,一季总片酬不超过1000万。

联想到之前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发布联合声明,保证严控演员嘉宾的总片酬的新闻:

单个演员的单集片酬不得超过100万元,其总片酬最高不得超过5000万元。

如今看来,作为明星们天价片酬最后一个“避难所”,综艺节目也将失去对他们的庇佑。

然而事实是,即便是文件命令几次三番下达,对于普通人来说,明星的片酬依旧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评论里都是最真实的声音:

“我觉得你们多打了一个0”

“1000万是什么概念,这辈子都不可能见到。”

可以看出,即使是限制后,大家对于明星的高片酬高回报,依旧抱以不满的态度。

本山大叔曾经调侃:过去按天算,现在按秒算。

粉丝经济入主市场后,演员不是演员,歌手不是歌手,通通一夜变成了话题明星,捞金黑土地也一夜之间扩张了数倍。

话题热度取代实力,成为衡量明星身价的新标准。

不光备受诟病的影视剧产业如此,综艺节目也要靠明星作为核心资本。

明星本人成了比内容更优质的资产,仅凭刷脸就能吸金,只要明星能撑起收视、有观众捧场,再烂的节目也能靠卖版权和广告位赚钱。

仅看目前已有的数据:

综艺限薪令来了:但我拼尽全力还是赚不到明星片酬的百分之一

轻轻松松上综艺玩游戏的收入,也能抵上辛辛苦苦在剧组演三个月戏,那何必又要去拍戏呢?

于是演员不好好演戏,歌手不好好唱歌,扎堆做综艺立人设刷脸。

而且目前综艺节目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广告频繁,注水严重,环节抄袭,甚至还存在一个节目中假吃的质疑。

明星的高额收入没有为观众提供舒适的娱乐,反而惯出来部分演艺界人士一些坏毛病——缺乏契约精神和职业道德。

就像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的那样:

“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03

有一条评论特别中肯:

“其实也不是片酬的问题,而是他们有没有拿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片酬。”

在落下帷幕的暑期档中,《延禧攻略》和《香蜜》大火,《武动乾坤》和《天盛长歌》这样高人气、大ip加持的电视剧反而暴死,由此可以看出,流量时代已经走向式微。

观众也不是傻子。仅靠粉丝效应或许一时吃香,然而作为演艺界人士真正可以立足的,还是作品和成果。

所以现在大家所不满的,更是明星的高额收入与他本人所呈现出的作品、人品并不相符。

之前饭圈流行这么一句话:“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

然而近来被曝光的,确实一个个高人气高收入明星不可见人的丑闻:

杨幂身陷“诈捐门”

崔永元爆出范冰冰“阴阳合同”、天价片酬

吴秀波婚内劈腿包养多个情人,甚至可能染指未成年

综艺限薪令来了:但我拼尽全力还是赚不到明星片酬的百分之一

一桩桩“贵圈真乱”的真相无不揭露了这个圈子的乌烟瘴气,他们不仅扰乱市场,还连最基本的道德观念都已经丧失,凭什么还能拿到这么高额的收入?

更令人感到讽刺的是,与“综艺限薪令”同一天上热搜的“张小平离职”:

其中固然有市场主导明星市场的因素存在,反映了极为真实的现实:普通人兢兢业业工作40年,也比不上明星参加一个季度综艺节目的收入。

这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透露出一个价值观严重偏离的问题:

一边是娱乐圈明星吸金令人羡慕,一边是科技人员埋头苦干一辈子清贫。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人才的推动。

我们从来就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如何让真正的人才激发智慧的氛围和发挥才能的条件。

不禁想到“限薪令”出台时的一个段子:

综艺限薪令来了:但我拼尽全力还是赚不到明星片酬的百分之一

原本调侃“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然而现在已经到了“造原子弹不如刷脸蛋”的时代了。

04

更令大家所不满的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限薪令能否有效落实,也是令人普遍存疑的地方。

早先影视业出台针对“高片酬”的相关政策时,并没有遏制明星片酬畸高,反而出现“阴阳合同”这样的应对措施,更是催生了演艺界偷税漏税这样的现象。

而现在“综艺限薪令”的出台,同样可以催生相关措施的变化。

单集薪酬下降,那就增加拍摄数量,明星也可以兼做出品人,以获得更多收益;甚至带工作室新人打包合作等形式,同样可以提高片酬收入。

如果没有全行业共同努力从根上解决问题,综艺节目的卖点依然是以围绕明星来展开,无论是影视还是综艺节目,“限薪令”永远都是形式主义。

明星的高片酬,也将永远成为人们诟病市场畸形的谈资。

目前来看,我们能做的,不过也是心疼一下同上热搜的“张小平”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