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成为辽宁省最年轻面塑非遗传承人

一团面泥,在她的双手三五分钟就能捏出活灵活现的面人。这位80后女孩王倩刚刚获得了非遗认证,成为省内最年轻的面塑非遗传承人。在此基础上,她将捏面人的艺术与心灵减压相结合,把这种艺术欣赏提升到了疗愈艺术的层面。

面人技艺师从祖传

她是王氏面塑第五代传人

“面人王”让“80后”王倩在艺术圈里小有名气,因为她是王氏面塑第五代传承人,也是省内最年轻的王氏面塑非遗传承人;“孩子王”让王倩在小朋友圈里更有名气,因为她是一个多才多艺还很搞笑可爱的心理老师,在沈阳一家心理咨询中心做艺术心理咨询。

如此年轻的王倩是如何与面塑手艺结下不解之缘的?

近日,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王倩的面艺工作室,这件工作室如花如梦,仿佛身居桃花岛一般。在摆台上,她那大大小小的面人几乎摆满了作品展台。她塑造的八仙过海神态各异,云游四海的神仙潇洒之态表现得酣畅淋漓。塑造的古代仕女身上的彩衣飘然,仿佛仙女下凡。关公的塑造更是浩然正气,真的可以作为摆件珍藏。

她说,自己非常喜欢“财神爷”,笑呵呵的样子,非常喜悦。

据介绍,王倩从小跟随爷爷学面塑等艺术基础知识,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国内大师的传授,在绘画的基础上使面塑技法更上一层楼,融众家所长,在制作技法和造型创新、材料改革等多方面深入钻研,创新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除了这些大件之外,她的面塑多数是卡通系列,小朋友最喜欢的社会人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汪汪队等动画片的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些也都是给孩子们玩的。”王倩说,孩子们看到这些就喜欢得不得了。

她从事面塑技艺多年,构思巧妙、出手快捷,塑出许多造型优美、生动传神的作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艺术与心灵融合

在捏面人中发现自我情绪

王倩觉得艺术可以更深层次地为人的心灵服务。在她的双手快速地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等步骤时,她将艺术表达融入了艺术治疗的世界。她将传统捏面人艺术与国际心理学结合,吸收了国际艺术疗愈方法结合中国本土地域特点,不但传承了非遗面塑还师从名家学习,通过带领人们做心理手工将情绪放松。

她觉得,这可以清扫心理垃圾,表达内心的真实渴望,艺术可以成为心理疗法的精髓。她说:“国际上有疗愈艺术家,我觉得我可以算是艺术心理老师。”

王倩说,毕竟这是祖传手艺,后来为了手艺更加精湛,又走南闯北拜师学艺。她也非常刻苦,经常创作到深夜,因为灵感都在夜里。当用心专注时,她发现捏面人时,心灵与物融合,透过创作更加深度地发现自我,与真实自我连结,释放潜藏的情绪。她说:“有时通过内心的塑造,这件作品会深入而完整地了解我内在心灵的运作,甚至会帮我找到自我和情绪的成因,我真的觉得非常神奇,让我觉得更加通透、喜悦和定静。”

“那可以深入到我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孩子感受这种神奇的艺术。”王倩在非遗传承进校园的教学中,也会渗透这种教学模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随着捏出来的面泥变得立体,带走孩子们的各种负面情绪。这让她更加觉得付出的快乐。因为,人一旦情绪不好就会有画面印刻在右脑,右脑是图像记忆。如果人们用语言劝说“别生气”“别害怕”等话语时,这种解决心烦效果并不明显。当通过捏面人的塑造过程,将内心的情绪通过实物印刻出来,可以让人的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放松心灵,从而自我心理能量得到提升。

非遗技艺需传承创新

最满意作品是下一个

记者:捏面人算是老手艺了,你认为传承的使命是什么?

王倩:我觉得老手艺需要传承,传承的是老手艺的精髓,我们传承人应该擦亮的是非遗的品牌,同时,也应该让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所以,我嫁接了捏面人和心灵艺术的融合。

记者:学捏面人难不难,孩子们能捏好吗?

王倩:现在非遗走进校园课堂深受孩子们喜欢,我每次带一些动画人物作为小礼物或小奖品他们都特别喜欢。这种非遗课堂让学生从小认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习中增加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非遗文化从小根植于学生心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记者:在课堂上,孩子们会互相攀比彼此作品的好坏吗?

王倩:在我的课堂上,我只教他们制作的方法,但从来不让孩子们做相同的东西,而是通过我的语言引导,通过他们内心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件东西,而且,通过这个东西是能反映出孩子的内在心灵,以及当时的情绪的。

记者:面人难不难学,是否可以成为人人都参与的艺术?

王倩:可以说这是人人都可完成的艺术,每一件物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过,捏得好不好那就是手艺了。我刚学的时候,我的爷爷就让我捏圆球,就像达·芬奇画鸡蛋一样也很枯燥乏味,但是现在练成了,真是一门手艺,可以这么说,我捏的面人上不会有我指纹的印迹。

记者:捏了这么多的作品,哪一件是你最喜欢的?

王倩:我觉得是下一个,每一件作品都不会太完美,但我想,永远都是下一个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