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宣德爐 口徑:8.2cm 高:5.8cm

宣德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黃銅鑄成的銅器。為製作精品的銅爐,明朝宣德皇帝曾親自督促,這在歷史上實屬少見。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其色內融。此件宣德爐以黃銅製成,底書“大明宣德年制”楷書款,帶底座。其爐身形制規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緻,作為書房陳設頗為雅緻。焚香其內,數百年曆史的厚重感隨香外溢。它通體光素,盡顯銅爐精純美質,銅質精良,入手沉甸。此“宣德爐”來源於紐約佳士得2012年9月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拍賣會,流失海外多年,如今漂洋過海重歸祖國懷抱,且品相完好,相當珍貴。

大明宣德爐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圓唇,頸矮而細,扁鼓腹,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口沿上置橋形耳或了形耳或獸形耳,銘文年款多於爐外底,與宣德瓷器款近似。

除銅之外,還有金、銀等貴重材料加入,所以爐質特別細膩,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爐料要經四煉,而宣德爐要經十二煉,因此爐質會更加純細,如嬰兒膚。鎏金或嵌金片的宣德爐金光閃閃,能夠給人—種不同凡器的感覺。

宣德爐最妙在色,其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史料記載有四十多種色澤,為世人鍾愛,其色的名稱很多。例如,紫帶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黃象藏經紙的,叫藏經色;黑白帶紅淡黃色的,叫褐色;如舊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黃帶紅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還有黃紅色的地、套上五彩斑點的,叫仿宋燒斑色;比珠砂還鮮紅的斑,叫硃紅斑;輕及豬肝色、棗紅色、琥珀色、茶葉末、蟹殼青等等……明朝萬曆年間大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油青翠玉扳指 直徑:3.32cm 高:2.86cm 重:35.68g

扳指是一種護手的工具,帶於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時,在放箭時,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手指。古人亦稱為“機”,意義類似於“扳機”,表示扳指的作用相當於扳機。

韘初見於商代(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春秋、戰國(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時候就十分流行使用扳指了。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最為主要的,是坡形扳指和桶形扳指。坡形扳指出現較早,最早還有弦槽,後來取消。在我國,坡形扳指一直使用到明代。國外則突厥—土耳其、韓國至今仍在使用。期間,各種式樣的扳指都有存在。蒙古與清朝,則主要使用桶形扳指。傳統的漢族扳指兒與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區別:漢族扳指兒從側面觀是梯形,即一邊高一邊低,而蒙古族、滿族的扳指兒一般為圓柱體。

據考證,桶形扳指主要出土於14世紀以後,目前發現出土最早的桶型扳指為戰國時期,型制和清代的桶型扳指極為相似,現存於晉城博物館。

17世紀以後,滿族將扳指發展為首飾。

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明代哥窯青花碗、宣德爐、油青翠玉扳指賞析!

明代哥窯青花碗 口徑:22cm 底徑:8.3cm 高:7.5cm

哥窯青花又稱“碎紋素地青花”、“紋片釉青花”,集紋片釉與青花工藝為一體的瓷彩。特點是青花彩瓷上罩以紋片釉,由於碎片紋很象哥窯釉的開片,故名“哥釉青花”。 明宣德時期御器廠仿燒哥釉瓷器時,底部用青花書寫款識,可謂此品種的始創。哥釉青花於明代晚期較為常見,但燒製的器皿比較粗糙。萬曆朝的器物,紋片釉釉面閃米黃或黃色,開片紋路呈現粉紅色,青花呈色多為藍中閃灰或發黑,一般多用白、褐色等彩料堆繪出松鼠、花蝶、蟠螭等圖案。清康熙朝製品的紋片釉開片呈米色或灰色,青花則青翠明快、色澤濃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