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记忆:河南小三线

河南小三线

 

三线记忆:河南小三线

河南省的地图。中国

 而准确地说,河南的三线建设是从1965年开始的。

根据河南省档案馆、《大河报》“解密档案”——“三线”揭秘显示,几乎是与1965年援越战备征用工作同步,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指示也传达到了河南。

“罗瑞卿同志‘关于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中央已经批准……由于国防工业布局是国家重大机密,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工作时,要切实注意保密……”

1965年4月12日,中共河南省委收到一份文件,这份由中南局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遵照中央指示发出的机密件,寥寥数语,总计不足150个字。

字数虽少,但字字千钧!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交通方便,豫西山区自然条件优越,作为战略后方,可支援东北、华北、西北,也可支援西南、中南、东南,这成为三线工程选址河南的最重要因素。

在中共中央的密切关注中,三线建设,由此在河南悄悄拉开了战幕……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最能够体现三线建设的秘密程度,那就是周恩来的批示,他要求国防工业布局报告仅发至与二、三线建设相关的部门和地区,与该部门和地区无关的,应该从略。这就意味着,跟三线建设没有关系的地方,是无法获得中央的这个部署精神的。

河南三线建设既有大三线,又有小三线。前者归中央直管,项目由中央统一安排,后者归地方管辖,属地方军事工业,重点是发展兵器工业。

接到此份机密件不到一个月,中共河南省委迅即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三线建设工程在河南上马的各项工作。很快,被确定为第一要务的军工厂建设得到落实,专抓战备的领导机构以非常规姿态面世,河南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付诸实施。当然,所有这些前奏,都在秘密状态下紧张有序地展开。

1965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批转省计委党组《关于河南省1965年度国民经济的报告》,决定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加大对豫西地区的机械工业投资。明确指出,采用“多、快、好、省”的办法,在豫西地区建设一个工农业结合的、适应战时需要的、巩固的后方基地,做到战时能配套生产,基本满足供应。

三线记忆:河南小三线

  1965年5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召开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认为目前美帝国主义在越南步步扩大侵略战争,在此形势下,必须动员起来,全面做好备战工作。同时,要以战斗的姿态加速小三线建设,必须把军工厂的建设摆在第一位,这是最紧迫的。

于是,省政府在不增加编制的情况下,打破常规,组织省财委、经委、物资厅、成套局、建工局、粮食厅、水利厅、地质局、铁路局等20余个部门,联合成立第二办公室,专抓战备。同时,保证对电厂设备配套的物资供应,以便生产枪支,并在洛阳、三门峡设立小三线建设区域的生活供应基地。

本着一切从打仗出发的原则,考虑到进行后方建设必须是既能有力支援前线,又能独立坚持战斗,地方军工和其他相应建设,就河南区域来说,豫西和豫西南属第三线,同时还划出自己的一、二、三线。

档案记载显示,京广铁路以东、信叶公路(信阳到皖北边境)以北的地区是第一线;孟县、偃师、鲁山、方城、唐河以西是第三线;包括大别山区的一、三线之间的地区属第二线。

遵照“分散,靠山,隐蔽”方针,将保密性较强的轻武器及弹药工厂,规划建在较为隐蔽的山区,服务性工厂则被设定在半山区或交通便利的县城附近,以及不占良田、不占可耕地、不迁居民、便利群众,确保战争时能够生产,生产保证战争,并最大限度地保证战时敌机不易发现,发现不易破坏,破坏不易全部破坏的特别要求下,河南省国防科工办将迫击炮厂、迫击炮弹厂选址建在了南召;而对手榴弹厂、硝铵厂、雷管导火索厂则建在了宜阳。

为尽快建成省内小三线,省委专门明确指出,凡有“三线”建设任务的市、县都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抽调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在安排建设投资时,必须专门列出资金,用于三线建设。

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河南小三线建设一开始就高抬脚快迈步。资料显示,自1965年起到1980年期间,河南将建成8个轻型武器厂和军工配套厂;新建国防公路、三线公路41条,总长8775公路,新建大、中型桥梁40座,扩建6处黄河渡口,新建10座码头;在小三线地区扩建3个汽车修理厂,组建13个汽车队和11个油库。

同时,为保证战争期间的通讯保障,还以豫西为中心建设了迂回线路和无线网络,在登封—临汝、嵩县—卢氏之间建两个小型广播电台;在新安、渑池、偃师建三处火药库;在灵宝、洛宁、宜阳、伊川、登封及南召、方城、唐河、南阳等一带,还要分布16.4万平方米的粮库,保证战时的粮食供给。

到1968年,经过3年建设的河南三线军工工程基本完成了预定的计划。根据档案记载,到1968年底,已建成10个军工厂和军工配套厂,位于宜阳、鲁山和南召的半自动步枪厂、手榴弹厂、工具厂已具备每年出产近3万支枪支、1亿发子弹、2000万发雷管和3000吨硝氨炸药的规模。

……

河南省前进化工厂1965年由河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牵头进行前期筹备。从1966年初春开始,来自河南、辽宁、山东、黑龙江等地区投身三线事业的第一代建设者来到宜阳县莲庄公社,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要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线记忆:河南小三线

  1971年全厂进入试生产阶段。其中,家喻户晓的电影《敌后武工队》中的队长魏强、汪霞的原型李凯清、王霞夫妇,出任前进化工厂第一任革委会主任、政治处主任。这是后话。

同期在宜阳县莲庄公社建设的还有河南省工农机械厂,原名硝铵炸药厂,同属河南省小三线项目,这个厂是1966年9月开工,1968年12月建成投入生产。这两个厂相隔约有2公里左右,驱车也就是半袋烟的功夫。

在“两厂”没有合并之前,是产品互补的企业,既像一对兄弟,也似一对夫妻,实行的同是军事化管理,按部队连、排、班建制,工人们发扬“艰苦奋斗、只争朝夕”的革命精神加紧生产,在抗美援越战争期间全力供应前线。同隶属河南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管军事工业。

直到1999年,两厂合一才成为一个国营公司——河南省前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后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