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说起清朝的贪官,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和珅,而和珅之所以会成为乾隆朝的巨贪,必然是跟乾隆对待他的态度有关系的。和珅是乾隆身边的近臣,乾隆对他宠信有加不说,还把自己最喜欢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要知道“固伦公主”可是清朝对皇后之女,也就是嫡女的称呼,固伦和孝公主明明是惇妃汪氏所生,却得了一个嫡女的名头,可见乾隆多喜欢她,也由此能看出乾隆多抬举和珅。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和珅出身贫寒,能得乾隆宠信自有他的能力,但也与他擅长揣摩乾隆的心思有关,其实历朝历代里,能掌握皇帝心意的官员,都没有混得差的,当然,结局不论。今天我们来说一个乾隆爷爷康熙的臣子,也是个善于揣测圣意之人,真比起来,恐怕比和珅还要高出那么一截。

话说有一年,康熙跑到泰山去旅游,突然心血来潮要题个匾额展示一下自己的书法技艺,这皇帝要题字,泰山的地方官员们肯定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啊,于是赶紧伺候起来。康熙略一沉思,打算写个“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而小天下”,谁知一提笔,就把“而”字的第一划“一”写得太靠下了,这要是继续写下去,字迹不就不整齐了嘛,康熙很郁闷,表情都委屈了,你说他一个皇帝也不能说“我写错了重来”,这面子还不丢完了。正在尴尬时,旁边一个名叫高士奇的大臣挺身而出,对康熙说“陛下是要写‘一览皆小’吗?”,康熙舒服了,赶紧把这四个字写完,毕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说得过去。怎么样,这位高士奇揣摩圣意的本事还挺大的吧?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另外还有一件事,也发生在泰山,说康熙、纳兰明珠和高士奇游览到了一座偏殿,康熙突然袭击身边的两个亲信,问他们“咱们今天像什么?”,纳兰明珠回答“像三官菩萨”,高士奇立刻“噗通”一声跪在康熙面前,高声说“高明配天!”,吓得纳兰明珠汗都下来了。至于为啥纳兰明珠要流汗,也挺好理解,他居然把自己和高士奇放在了跟康熙同等的位置上,还说三人像道教里的天官、地官和水官,这不是找死么。而高士奇大喊的“高明配天”一句,应该是出自《中庸》的“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大概意思就是说康熙崇高光明和天一样,赤裸裸的拍马屁,不过想也知道,这马屁拍得康熙很舒服。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所以高士奇始终将康熙的心牢牢抓在手里,就算被人弹劾招摇撞骗、收受贿赂,也一直没有彻底翻船,公元1689年,因遭人实名举证弹劾,高士奇辞官归乡,他赋闲在家时,康熙还给他写信,信中殷殷叮嘱“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随信还送了一堆人参蜜饯给他补身体,几个月后又千里迢迢寄一把亲手题诗的扇子给他,诗云“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吟诗每念白云篇。”,这思念之情简直是呼之欲出了。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公元1694年,清廷设馆编撰《明史》,康熙趁机召高士奇入京,又复了他原职。公元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公元1698年,高士奇第二次赋闲回家,康熙的思念无处安放,于是又给他写诗,后来康熙几下江南,都点名要高士奇接驾,而高士奇的家乡就是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公元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实在不想再跟高士奇分隔两地,于是又把他带回了紫禁城,然而公元1704年6月,高士奇病逝,康熙亲自给他写了一副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并赐谥号“文恪”。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高士奇一生得康熙尊重关怀,在旁人看来可能是极大的福气和荣耀,但于他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份沉重的负担,他于公元1669年入太学,初见康熙,就因为康熙喜欢他的理学文章,被赐予了会试资格,之后便踏上了仕途。公元1678年,康熙设置南书房,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进入南书房伺候,从此就再没离开这方寸之地,连家都被康熙一纸令下,安在了大内“苑西”。高士奇善于揣摩康熙的心思,但同时也很感念他的知遇之恩,拍出来的马屁里多少都带着点真情实感。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清稗类钞》说高士奇工作辛劳,上班时间从不离开南书房,甚至连厕所都不上,只要康熙叫到他,他必然能马上出现,而且即便是酷暑时节,他也穿着整整齐齐的朝服,连汗都不会出,和他一起当值的同事们都觉得他“生有异质”。而且他为了深入了解康熙,常在身上揣一袋金豆子,下了班见到康熙身边的小太监,就散金豆子向他们打听康熙的起居习惯,一袋金豆子一般也就只能用一天。当年高士奇虽是得了康熙亲赐的会试资格,但他半个月内二试都是第一,后来他当了统制总裁,轮到他进讲《周易》时,他必定熬夜把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完全搞懂了,才敢睡觉。说起来拍马屁能拍到高士奇这种程度的,也就难怪康熙不喜欢了。

招权纳贿又如何?康熙说了,这个人不能离开我身边!

对于高士奇此人的评价,后世也是褒贬不一,他的才华自不必说,就算是为了讨好康熙,估计也是饱读诗书的,他留下了颇多著作,且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但《清史稿》说他“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说明他在做官上也没有那么清廉,不过康熙亲赐的谥号“文恪”二字,就不知他当不当得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