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新」「新製造」—慢賽道里論英雄

「话新」“新制造”—慢赛道里论英雄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话新」“新制造”—慢赛道里论英雄
「话新」“新制造”—慢赛道里论英雄

插圖 | 葉嘉靜

2018年下半年,“新制造”成為繼人工智能後的又一熱搜詞語。

拋開熱搜,我們先來聊兩件事:第一件是國內某三線城市開了20年的某紡織廠因“高成本、低利潤、民間投資下滑”等原因不得不拉上捲簾門停產關門等待出租。第二件是新晉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Bezos十年來投資了1.12億美元(摺合10億人民幣)給著名機器人公司Rethink Robotics,而後者居然在AI技術風行全球的局勢下,10月因銷量不利而“逆勢”倒閉,宣佈關門。

兩件事都跟製造有關,前者令人惋惜,後者讓人費解。

傳統制造業在快車道里被甩跑

傳統制造業現低谷。為什麼停產了?“維持不下去”,為什麼維持不下去?“維持也是賠錢”。這段對話應該說出了很大一部分傳統制造業經營者的心聲,與上述提到的20年老廠關門招租的信息遙相呼應。也應驗了“上帝要懲罰誰,就讓他去做製造業好了”這句流傳在中國製造業老闆圈子裡的口頭禪。衝擊來源於各個層面。

人工的高成本與糾結。根據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發佈的《全球製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顯示,中國的製造成本正在逐漸升高,通過計算,中國與美國的製造成本間已相差無幾。報告認為,工人工資的提高、匯率和能源成本的提升是導致中國製造成本提升的三個重要原因。國內生產企業廣泛存在“淡季養工人,旺季急工人”的情況,工人高頻流動,製造業企業難以保障波動的生產服從,從而導致企業逐步喪失市場競爭力。

硬件成本被動推高。由於人工成本和穩定性的原因,加上市場環境中生成技術的科技化、智能化普及,製造業企業不得不將更新智能設備的成本逐年提高,以此來彌補人工不穩造成的問題,減少人工投入,進入“新制造”的前期準備階段——半自動化製造。如此一來,好處是用機器替代人工的回報率更加凸顯,問題是眾多中小製造業企業逐漸陷入總體成本高昂,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回報率低的“怪圈”。

重製造,輕研發,缺乏技術上的創新。早在2010年,以產值計算,中國一舉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製造業大國,但誰都知道這個第一卻是用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能源、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換來的。中興通訊事件後,中美貿易戰緊張局勢下,又現關於“美國宣佈制裁19家中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消息。是什麼讓這種未得證實的消息讓業界恐慌?是中國製造業重製造輕研發的歷史,以及製造業作為中國實體經濟的根基的重要角色,讓其成為他人扼制我們的“軟肋”。

創新技術集體進入製造業

中國目前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的積累,成為我們的優勢,想要不被扼制堪稱“七寸”的製造業,是時候將上述技術與製造糅合,給中國製造業一個趕超甚至是翻身的新機會,中國經濟也將藉助製造業升級實現二次騰飛。“新制造”在最適宜的時機出現在大眾視野中。

物聯網思維加載傳統制造業。打破傳統制造業中的信息孤島,通過更多的連接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工業互聯網,通過動態感知用戶的需求,來動態組織、研發、製造和服務,最終實現智能製造。而所謂“新制造”離不開實打實的“製造”二字,之所以讓其煥然一新呈現的則是幕後的“軟製造”,包括“大智雲移”各項技術對其加載。

“硬”製造智能。在製造業領域,設備對技術、生產、安全等環節的要求極高,直接影響進度、質量及產品壽命。因此,包括作為酷炫的黑科技之一的機器人運用到傳統制造業中都是為:一是打破傳統制造業中的信息孤島,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與製造企業更多的連接,形成以用戶為中心的工業互聯網,實時動態的研發、製造和服務,實現智能製造,完成“新制造”中的新連接。二是利用雲計算和大數據,實現遠程管理設備群等生產運行狀況,實現“新制造”中的新平臺。三是利用互聯網中積攢的海量數據,完成安全信息篩查,為智能製造守護好生產、銷售等生命線。

“軟”製造精準。機器人可以提高某個操作環節的效率,但不一定能提升企業整體效益,要想讓機器人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將生產管理、人力資源、信息化管理等“軟件”與生產線的硬件進行同步規劃。這就意味著機器並不是最主要的技改內容,系統思考更加重要。軟件技術決定一切,軟件定義機器。精準的“軟製造”至關重要的。

大概認清了“新制造”,才發現能夠推動其“量化”的人工智能技術還在為能普適化落地各類應用場景而在跑道上努力奔跑,突如其來的“新制造”登場就是疾馳的狀態是不是要改為“慢工出細活”的路線?

“新制造”需在慢賽道里論英雄

習慣了高速增長的互聯網節奏的投資人在“新制造”面前,其實都會慢慢發現,人工智能行業更需要潛心的積累和打磨。

快發展裡慢思量。根據德勤2016年的測算,中國的勞動力成本10年上升了5倍,並且中國已成為全球機器人也可以說是人工智能技術增速最快的市場。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在互聯網企業中常見的產品快速迭代的現象,在人工智能領域其實無法成立。畢竟作為技術實現的硬件,迭代週期長,試錯成本高,而製造業的客戶們卻是一定要看到人工智能產品解決生產等實際問題,且收益大於替換成本後,才會真正付費。文章開頭提到Rethink正是因為連續開發的兩款機器人產品未被市場認可,而“逆勢”倒閉。

慢賽道儲能實現彎道真超車。在創新技術完整了行業和市場的重塑以後,明白能夠藉助“大智雲移”讓中國製造業實現彎道超車。但在這之前,更要清楚地認識到,概念—技術—產品—落地—商業成功,每一環節其實都是千溝萬壑。

“新制造”所依靠的“大智雲移”需要從概念轉變為產品,其商業化進程卻遠不如互聯網產物快,跑完“新技術—新產品—新制造”的路程所需時間一定會比推送一波互聯網C端產品要長。這是因為涉及到製造本身,要求對技術成熟度、可靠性和成本要求嚴格,不成熟的東西很難達到“量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產品生產,又涉及機械、電子、軟件、算法綜合性的創新,需要大量的突破和妥協,這使“技術—產品”的環節不得不更加謹慎。畢竟,我們的“新制造”不是喊喊口號,而是創新與延續的平衡,是對一個大國經濟根基的加固。

因此,考慮到中國製造業整體要素、自然稟賦、中小企業群的規模、日益深化的數字化趨勢,要摘掉被矮化多年的“中國製造”,不再貿易戰中受制於人,就需要在慢賽道里邊走邊補給,找到最符合時機和自身情況的“新制造”生態位,走“新制造”的可持續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