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的深圳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这一群体持续发力,城市发展和人才引流并行。当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各大城市对于人才的争抢已经是必然趋势。在此大背景之下,《艺术商业》9月刊提出“新艺术魅力城市”专题,以杭州、成都、深圳、西安、南京、武汉6座城市作为样本,从艺术家、机构、政策、市场等方面展开深度调研,希望为城市的艺术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也希望为艺术从业者提供一个真实而详尽的城市指南。

提到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深圳是大家无法绕开的一个典型,但在艺术领域,本地真正意义上的艺博会,是从2015年起步的“艺术深圳”开始算起的。与北京、上海博览会早已遍地开花的热闹局面不同,深圳的艺术博览会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迅猛。有关数据显示:2017年“艺术深圳”参展商成交比例高达98%,除首日的VIP预展日外,公共开放日入场观众逾2万人次,且大部分成交量是在公众开放日完成的。这样的公众购买度,在国内较为少见。


你,我的深圳


“开幕式完了我不参加你们的聚餐啦,等一下还要去某某美术馆,他们那儿有个展览也要开。”这样的对白,已让人习以为常。越来越多的画廊、艺术机构、艺术家的介入,使本地形成几乎“日日有展”的井喷式艺术现场。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本地的艺术从业者们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又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呢?我们找到了几位年轻的深圳艺术从业者,通过对话,为你展现一个鲜活的深圳艺术界。

黄颖

女,33 岁,深圳人,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在法国学习、生活。目前就职于某公立美术馆。

外形瘦弱的黄颖,工作起来特别有力量。从法国回来后,她在现在的机构工作了6年,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展览项目,对本地艺术生态这几年爆炸式的活跃氛围有着特别深的感触。


你,我的深圳


黄颖过往参与展览项目现场

对话中,黄颖提到,虽然深圳近年在文化产业方面给了很多的资金优惠与扶持,但谈到本地其他艺术从业者生活现状的情况时,她如是说:“深圳艺术政策最大的弊端是—无法成就在深圳独立生存的艺术从业者。大部分好处都被各式的艺术机构或文化公司拿去了,导致整个艺术生态呈现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现象。各类展览或是艺术节百花齐放,开幕式从周一到周日,大小展览都有,但是参展的艺术家里你很难看到深圳艺术家的身影,或者说几乎没有。”

作为一名在体制内工作的深二代,黄颖的生活状态相对更稳定,她身边接触的圈内人,大多已经定居在深圳,有着较为稳定的生活圈。面对逃离“北上广”的大环境,她称自己也想过离开。“深圳的文化氛围整体还是过于商业化,缺少对学术的尊重。”在她看来,在深圳从事艺术,最难的是生存问题。如何给独立艺术从业者提供更为稳定的生存环境,是深圳吸纳艺术人才的关键之处。


你,我的深圳


黄颖过往参与展览项目现场

何文

女,31 岁,来自广东湛江。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目前就职于国风艺术馆,任艺术策划。

入职现在的机构前,何文曾在广州工作了2年;来到深圳后,她在艺术媒体圈工作了5年时间。那段时间里,本地各种展览都可以看到何文忙碌采访的身影;在工作对接中,也曾在半夜收到过她发来的宣传链接,对于她敬业的工作态度,圈内人可谓有目共睹。她与这座城市的情感,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升温。


你,我的深圳


国风艺术馆外景

“因为房价、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快节奏的生活,一直觉得自己只是深圳的一个过客,不会将深圳作为定居的城市,而迟迟未落户深圳。慢慢地,5年过去,当我符合购房资格的时候,我居然毫不犹豫地选择在深圳首付买了套一居室的小户型

,并感叹总算不用再经历一年搬一次家,也不用再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漂泊的异乡人了。回头想想,我已经慢慢地喜欢上这个城市,尽管快节奏、压力大,但深圳无疑是一个宜居的城市。”


你,我的深圳


“圣埃蒂安设计双年展”走进深圳

© 国风艺术馆

作为一名“新深圳人”,何文的经历,是大多数“80后”“90后”在深圳奋斗的缩影。谈到未来的规划,何文表示暂不明晰,但她认为,如果深圳市政府可以针对个人提出相应的扶持政策,也许能吸引更多的年轻艺术从业者。(应采访对方要求,文中何文为化名。)


你,我的深圳


深圳精神·何煌友摄影作品巡展 (何文供图)

伍诗妮

女,31 岁,深圳人,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就职于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任学术编辑。

私下里,伍诗妮与黄颖是关系亲密的闺蜜,她们身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是深二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稳定的大型公立机构从事艺术工作。她们的身上,带着这个群体特有的自信与沉稳。

你,我的深圳

伍诗妮《The spectacle6》纸上综合材料,120×90cm,2017

“近两年深圳艺术圈较前几年活跃了很多,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早些年深圳艺术圈主要以体制内的传统绘画为主,当代艺术的语境缺失,与中国整体的艺术发展脱节。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有质量的艺术机构、画廊的建立,深圳的艺术生态不再受限于较为单一的话语权主导,呈现出多元的发展态势,官方美术馆以及艺术机构对深圳艺术的发展起了引领的作用。”

除了对本地艺术生态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外,深圳的城市环境与生活舒适度,也给了她很强的幸福感,这也是她没有考虑过要离开深圳的原因。未来,她希望在做好策展工作的基础上,能有更多时间放在创作上,提高自身的学术专业度。

Rocker Li

男,29 岁,来自广东湛江(曾在云南生活 10 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曾是深圳某艺术机构的联合创始人和创意指导,现为自由职业设计师和新媒体艺术指导。


你,我的深圳


Rocker Li 参与策划的ChoP Festival (2016砍实验音乐节)现场

设计出身的Rocker是个资深实验音乐和摇滚乐爱好者,参与过多项当代艺术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对于目前深圳艺术圈的发展,他的观点与其他几位女性受访者态度差异较大。“其实我自己是个蛮持消极态度的人,对很多事都不会为了表象的积极性而特意避开那些相对不好和消极的问题。所以

我一直觉得深圳的艺术圈现在还是很雏形、很初始状态的。

其实在一个疯狂地以地产、金融和所谓创新科技等产业拉动经济飞速向前冲的城市来讲,所有的商业行为都会不由自主地发生方向倾斜。这样一来艺术也一样,容易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发展状态,各自目的和质量也不尽相同,就是处于摸索阶段吧,并没有形成有效和专业的艺术生态。”在没有任何资金扶持与政策支持的情况下,Rocker刚结束了一段不算太成功的创业合作关系。对于未来,他的态度仍是积极的。“认真想做并且正在行动要做好艺术生态的人才是越来越多了,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初心。”


你,我的深圳


ChoP Festival 2016 新媒体单元: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展·开幕式现场图

杜烨彤

26 岁,来自黑龙江哈尔滨。高中就读于央美附中,本科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现为自由艺术从业者。


你,我的深圳


杜烨彤作品

“我从美国到北京,再到深圳,深圳已经是个非常适宜生活的城市,各项生活费用均在接受范围内,房价虽然高但租房还可以。”


你,我的深圳


杜烨彤作品

回国后,烨彤曾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而后到了深圳。其间,她也曾到广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兜兜转转,她还是选择了回来。“深圳是移民城市,节奏快,年轻人多,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地理上)濒临香港、澳门,政府对艺术设计项目也大力推动。”她认为,目前深圳的各项文化政策是有利于艺术事件的发生的。深圳的宜居性给了烨彤舒适的创作环境,但作为自由艺术家,资金问题依然是最重要的部分。“期待深圳政府可以开发面向艺术家或策展人个人的艺术基金申请,这样避免被大型官方机构或私人机构垄断申请,更有利于艺术家、策展人和开放的艺术文化氛围的发展。”

洪伟萍

25 岁,深圳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目前任艺术家助理。


与其他受访者不同,球球(洪伟萍)一直在画画,也参加圈内的展览,但她与圈内的其他人接触并不多,如同一个艺术圈的局外人。


你,我的深圳


洪伟萍

“我虽然从事艺术,但却没曾想过要去做个真正的艺术家,我比较了解自己,我是喜欢画画,但并不会为这件事痴迷,有太多新奇新鲜的事情要做了,画画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在她看来,生活本身,更具趣味。能够真正关注自身想法并坚持下去,这样的行为需要勇气。或许对于她而言,这个勇气的来源,是家庭给她的支持与自信—无须为住房问题担忧,也没有来自家庭或生活的过多压力。

后 记

北京有一个庞大的群体,被戏称为“西二旗人”。他们就职于各大网络公司,拿着不菲的工资,却为了能买套房子,而过着5000元生活水平的日子。这样的人,或许在深圳的科技园或其他大型产业园并不少见。年轻人在异乡的漂泊感,无奈而又真实。同样的事情,也在艺术圈不断地上演着。

图片提供/黄颖、何文、伍诗妮、Rocker Li、杜烨彤、洪伟萍

《你,我的深圳》选自《艺术商业》9月刊,文章有删减


你,我的深圳


《艺术商业》9月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