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养老”的探路者与先行者——“亲和十年”媒体观察(3)

超越“一张床”的创新型养老住区,在10多年前是一张白纸。

不难理解,政府对于“床位”增加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操心“高端养老”?

为帮助更多得不到“床位”的老人获得适老化服务,当年政府在努力提供“床位”的同时,的确也尽力做了很多其他探索。譬如,上海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为主要内容,大约在2000年,上海部分街镇出现了一种纸质有价券,名叫“居家养老服务券”,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拿到这样的拳可以去附近的理发店、洗衣房、食堂等换取免费服务或换取日常食物。

实际上,这是上海政府出资为无人照料的高龄独居老人“购买”服务。而享受这样的养老服务人群也在与日俱增,很快突破每年30万人的规模,受益老人纷纷感叹“我们遇上了好时代”。在全国范围看,上海开创了政府引导市场开展养老服务的先河。

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兴未艾时,时任南汇区政府干部的奚志勇看到了更远。

有一次,奚志勇去浙商周星增的家乡洽谈招商项目,周星增跟他谈到了母亲嘱托自己经商致富后要做的两件事:一个是为年轻人办学,办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另一个是为老人办一所服务好、有品质的养老院,让天下老人有个好归宿。

周家母亲的两个嘱托,令周星增念念不忘,也让奚志勇感慨不已。

“快乐养老”的探路者与先行者——“亲和十年”媒体观察(3)

奚志勇,亲和源集团的掌舵人,当时是少壮派公务员,负责地方的招商工作,也是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日常招商工作非常忙碌,需要经常赴外地出差,奚志勇常年奔波在外,无法顾及落寞在家的母亲,他从母亲颤颤巍巍的背影上,感受到社会上许多老人因为子女忙碌而倍感冷落,也看到了并非“一张床”而是有着亲情陪伴和精准服务的“快乐养老”是个市场空白。是啊,当时的养老服务只有“床位养老”以及“居家养老”两种,对于进“养老院”,母亲不敢想、也不愿意想,作为孝儿,奚志勇也不愿意将母亲送进那样落后的养老院;而当年的“居家养老”,根本解决不了母亲的生活需求。怎么办?

身处这样的尴尬时期,奚志勇与周星增之间擦出了创新火花。他们俩惺惺相惜,共同想到,要改变中国的养老现状。他们的思路是颠覆式的,绝不再以“床位”作为建设规划和经营管理思路。而他们的先进思路是什么?得益于哪些方面?

欲知更多,且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