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憑什麼「長」?

40年來,中國城市篳路藍縷,開闢了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蹟,也締造了一個又一個光榮之城。

在這樣一個歷史關口,我們更有必要審視中國的微觀鏡像,重新梳理區域經濟的演變路徑。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直面挑戰。

長沙憑什麼“長”?

這一站,我們選擇了長沙。

01

全中國294個地級市,長沙很特別,特別到只是掃一圈統計圖,它就會直接蹦到你的面前。

很多人沒有注意到,長沙可能是近二十年整個中國逆襲最為成功的城市(經濟增速之快可媲美深圳)。

2001年,中國加入WTO。當年,長沙的經濟總量只有728億元,2017年時,跳到10200億元,增幅高達驚人的1300%,在全國41座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四(合肥排名第一)。

長沙憑什麼“長”?

如果是看相對的排名變動,長沙的上升幅度排在全國第一。當天津、蘇州、青島原地踏步的時候,長沙在前進。

長沙憑什麼“長”?

16年來,長沙相繼趕超省會城市鄭州、福州、石家莊,副省級城市西安、長春、濟南、哈爾濱、大連、瀋陽、寧波,率先進入“GDP萬億俱樂部”。

論行政地位,長沙只是普通的省會城市,國家政策的傾斜度相對較弱。在中國城市的行政序列中,長沙可以說毫不起眼。

計劃經濟時期,全國首批重點建設的8個工業城市,武漢入選了,長沙沒有。近年來,國家中心城市名單相繼出爐,鄭州入選了,長沙沒有(經濟總量比鄭州高1000多億)。

在普通鐵路時代,京廣線與滬昆線的交匯落在了隔壁的株洲,使其一躍成為“火車拖來的城市”,而長沙在省內連鐵路樞紐都不是。長期主要是靠自己櫛風沐雨,砥礪前行。

論地理位置,長沙的位置相對尷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地理位置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城市所能抵達的最遠邊界。上海是萬里長江的出海口,武漢是九省通衢,天然具有要素窪地的優勢,在工業文明時代總是要比別人快好幾步。

長沙位於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兩大片區的“腹地”,換句話說,長沙身處內陸,偏居一偶,不是超級黃金要道的必經之地。這些因素都限制了長沙起飛時的高度。

遙想16年前,長沙沒有副省級的行政地位,也沒有靠海沿江的地理位置,似乎是一座存在感不強的城市。

而轉眼一瞬間,長沙就從只能站在一邊豔羨武漢,搖身一變成了赫赫有名的強省會城市。不僅敢於叫板武漢,還在不斷向中部地區領頭羊發起衝擊,放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

長沙憑什麼“長”?

從2010年-2017年,長沙的常住人口增長了88萬,12.5%的增幅在中國41個重點城市中排第十。

長沙憑什麼“長”?

如果前邊不是合肥、成都等城市“吞併”了周邊縣市,長沙的排名還要更加靠前。

這些看起來很出乎意料的數據,其實都說明長沙一直是個有吸引力的城市。

那麼,長沙到底有什麼秘訣?

一個人的命運,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一座城市同樣如此。

穿透迷霧看真相,長沙的逆襲,其實就三句話。

長沙憑什麼“長”?

02

第一句,在機遇降臨的時候,緊緊拽住。

上世紀末,長沙就已開始佈局裝備製造業,中間起起伏伏,歷經繁榮——衰退的波折,但長沙始終沒有放棄這一產業,集中全力培植,孵育,蓄勢待發。

2008年之後,春天終於來了。

當年爆發金融危機,中國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從出口轉向投資,推出了大規模基建投資計劃,大多是鐵路、公路及機場等建設,長沙的很多產業恰好滿足了這種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需要。

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兩家公司為代表,長沙的裝備製造業不斷開拓國內市場,撐起了長沙工業的一大片天。

2008年,長沙適時提出要打造“中國工程機械之都”,2011年又提出打造“全世界最大的裝備製造基地”。

每天,分佈在全國各地的數十萬臺挖掘機,將形成的大數據輸往長沙,甚至可以構建出一個獨特的“挖掘機指數”,成為中國經濟運行“涼熱”的風向標。

在基建高歌猛進的年頭,長沙的經濟指標一路高開。

03

第二句,在經濟失速的時候,巧妙躲開。

過去十年,當全國房地產狂飆突進,誕生了一個個樓市四小龍,房價四小虎的時候,長沙人民默默吃著紅辣椒做出的湘菜漫步湘江邊。

雖然這個城市批量生產了一個個炙手可熱的明星,但普通百姓煙火味十足,並不追究暴富的派頭,不熱衷於炒房的遊戲

這裡土地供應充足。作為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者,長沙市政府不像別的地方一樣慢慢擠牙膏。2013和2014年,長沙的土地供應面積都超過1000萬㎡,土地長時間底價成交。

這裡房子供應也相對充足。如果我們用住宅商品房銷售面積÷當地常住人口得到的數據,來衡量各地住宅供應情況,長沙在這方面一點都不吝嗇。十年來,長沙銷售的住宅商品房面積,攤在全市每個人頭上的平均值是2.2平方米,這個數據排在全國35個重點城市第二。

長沙憑什麼“長”?

如此,長沙似乎成為全國房價的“永恆窪地”。

當別的城市忙著一頭扎進房地產生意經,患上土地財政依賴症的時候,長沙不緊不慢,沒有跟風炒地、炒房。

在那種擊鼓傳花的風氣中,長沙抵擋得住了誘惑,沒有將經濟發展支柱綁在房地產上。

十年來,長沙的房價漲幅長期在省會城市當中靠後。直到今天,二手房的均價也就一萬上下,比起存在感很弱的廊坊、漳州都要低得多。

雖然低房價並不是“吸引人”的最重要原因,但它卻是“留住人”的實實在在的原因,是人口爭奪戰中的有力武器。

目前,高房價已經開始透支城市的未來,很多地方發生“擠出效應”,人才和企業被迫逃離。而沒有隨大流的長沙則有更強的底氣留住人,為經濟進一步騰飛釋放更多人口紅利。

這一步,走得彌足不易。

04

第三句,不管形勢如何,都不折騰。

翻開中國城市發展史,長沙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一把手的任期相對較長。2001—2017年,16年裡三任市委書記。

有人曾經對27個省(自治區,不包括4個直轄市)的901位市委書記做出過統計,中國市委書記們的調動頻繁,平均任期僅為3年。

確實,在中國很多地方,一把手的調任十年內換五六任的也不少。新官上任後推倒重來,另起爐灶就變成了常有的事,城市建設東一頭西一錘,無形中浪費了很多資源。長沙的一把手任期相對較長,通常而言,是有利於保持城市戰略定位,維護城市規劃穩定性的。

如果我們將視線從“市裡”轉移到“省裡”進行觀察的話,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湖南不像山東、福州、廣東、江蘇、遼寧、河北等地,除了省會之外,還有其他的明星城市,從而導致了雙中心乃至多中心的格局。

俗話說,平均用力也不如獨造一級,既然岳陽、常德等地,資源稟賦較為一般,湖南自然會集全省之力發展長沙,量變形成質變。這也是長沙逆襲的一大基礎。

要知道,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經濟總量中等偏上的省份,全省資源傾斜到一城,崛起是會很明顯的。

05

如今,中國邁入綜合交通體系的大時代,長沙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故事。

縱觀2030年的八縱八橫高鐵規劃圖,有四條以上高鐵通過的節點城市屈指可數,能稱得上是十字路口的樞紐,更是少之又少。

長沙,就是其中的一個。

長沙憑什麼“長”?

(京廣高鐵從北到南,三個樞紐依次為鄭州、武漢和長沙)

京廣、滬昆兩條黃金大命脈,在長沙十字交叉,長沙也因此一躍成為中國陸運時代的一大節點。加上其他正在推進的高鐵脈絡,長沙聚線成網,擁有了比肩武漢、鄭州的絕對樞紐實力。

若能吃透高鐵時代的紅利,長沙未來的想象空間會更加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