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品名篇佳作,觀世間百態,享人文情懷

作為行者,我的遠行不盡然是看風景,更在於人文。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到柬埔寨看了吳哥窟,留下一個念想,去斯里蘭卡看看獅子巖——同為王朝宮殿和世界文化遺產的不同之處。金秋十月,不經意間,我的步履落在斯里蘭卡這片神秘的土地上。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從科倫坡到賽格瑞亞,走的是一百多年前英國人修的老路。進到獅子巖,眼前是一片鶯飛草長的空曠之地,昔日王朝宮殿花園,全無初見吳哥窟的那種震撼,唯有錫吉里耶古城兩條護城河和東西城牆猶可見當年建築規模。佔據古城中心位置的獅子巖,放遠望去是一塊巨石,被埋沒在灌木叢林中若干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才被英國獵人貝爾發現它的秘密。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我不顧山岩的陡峭、險峻,一個勁地往上爬。在半山腰洞壁,我看到了袒胸露懷、色彩豔麗的仕女圖,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讓我眼前一亮。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據說當年這裡繪製的壁畫一共有500多幅,如今僅剩下22幅,其中有幾幅只有半個身子。這是阿努拉德普勒時期保留下來的上千年的珍貴文物。至於這些壁畫是否與弒父奪權的卡西雅伯國王驕奢淫逸的生活、孤獨愧疚的內心有著某種關聯,這,又是另外一個話題。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爬至山頂,沒想到,昔日王國的心臟部位——天上宮殿,如今一片荒涼,光禿禿的地面殘留著當年建造宮殿的地基。極目遠眺,景色秀麗,整個都城一覽無遺。在山頂,我邊走邊想,昔日的建造者是用怎樣的方法把大量的磚石、木材搬運到這裡的?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來到康提古城,人工湖畔,古風撲面。這座老城和斯里蘭卡曾經的首都,至今完好保留著康提王朝的宮殿和佛牙寺,以及殖民時期的城市建築。14世紀創建這座古城,前後延續了5個世紀之久,其在建築、雕刻、繪畫諸方面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遺產。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進佛牙寺,我好奇之處並不在於佛牙與鐵錘的傳說故事,儘管牆壁上的那幾幅關於佛牙傳說的畫卷被導遊講解得神乎其神。我好奇的是,為什麼在王宮旁邊要建這麼一座佛寺?有史料說,公元4世紀,印度一位公主將佛牙舍利藏在髮髻間秘密帶到了斯里蘭卡,獻給僧伽羅國王。從那時起,誰擁有了佛牙舍利,誰便擁有了王權,佛牙寺建在王宮便是這樣的象徵。康提王朝一世國王定都康提後,便在其王宮旁興建了這座佛牙寺,康提由此成為斯里蘭卡佛教中心,延續數千年。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加勒老城,又稱荷蘭城堡,16世紀初由葡萄牙人建造。1625年,荷蘭軍隊佔領了加勒軍事要塞,環繞著島嶼修築了城牆、碉堡、鐘樓,規劃了城市建築格局。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作為世界遺產,不僅整座老城保留完好,而且是歐洲人在南亞及東南地區建築防衛要塞的典型代表,融合了歐洲的建築藝術和南亞的文化傳統。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走進加勒老城,就像走進荷蘭的某一個小鎮一樣,至今還沿用著的老式醫院、法院、學堂、教堂、郵電局等公共建築和住宅,其建築結構採用直線、直角,橫平豎直,還有雙摺線屋頂及通風和採光性好的辛格窗,由三原色——紅、黃、藍及黑、白、灰構成不同格調的房屋色彩,簡潔明快,如同走進安徒生童話世界。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我們在海邊一個老式餐廳用餐,一排排的長桌分別圍坐著不同膚色的人群,地接小楊對我說,他們當中有很多是歐洲人,特喜歡來這個保留著西方殖民建築風格的海濱島嶼度假。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在斯里蘭卡南部海濱,我們坐上一趟來自1900年的小火車,英國人修建的這段從斯里蘭卡南部城市開往科倫坡(Kalutara South 到 Kollupitiya)的準軌(軌距1435mm),已經運行了一百多年,現在還是那麼幾節老式車廂緩慢地運行著,不同的是車廂裡除了當地乘客以外,更多的是世界各地觀光的旅客。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靠近科倫坡的一段離海岸線最近的地方只有一兩米,好像是行駛在海面上一樣,同行一節車廂裡的人激動不已,尋找著《千與千尋》動畫感覺,熱情奔放的斯里蘭卡人還為我們擊鼓彈唱,車窗內外,散發著濃濃的熱帶風情……(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錫蘭隨筆:走進印度洋島國斯里蘭卡,踏訪古文明遺蹟

李剛,筆名豁達,雲南政協報原副總編、高級編輯,雲南省作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專著《雲南攬勝》《不識巍山》,合著《納樓土司》《發現巍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