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不懂抑鬱症的家人是殺死患者的兇手」這句話?

汪少山


你好,我是一個五年重度抑鬱症康復者!

不懂抑鬱症的家人是殺死抑鬱症患者的兇手,這句話應該如何理解呢?

對於一個正常人來說,根本就不能理解抑鬱症患者巨大的內心痛苦,就像讓他們設身處地的理解抑鬱症一樣,估計他們理解不到萬分之一!

我當初得了抑鬱症,因為父母是農民,不懂這個病,說了也白說,可能會換來白眼和不理解,所以就一直沒有告訴父母,導致我五年來一路從輕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最後絕望到差點去自殺!


還有很多來諮詢的父母,老師說你讓娃來學習就能好,她說,這學習耽誤學習嗎?哈哈哈,娃都到這種程度了,還想著去學習,腦子壞掉了,娃得了心理疾病就是她一手造成的!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父母啊,自己在本來就沒有一個正確的三觀,正面的思維,正確的思想觀念,負能量還挺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給孩子灌輸錯誤的東西,孩子也得上心理疾病,但是他們還是不明白,還認為自己孩子想多了!醒醒吧!父母們!很多孩子選擇去自殺,甚至給自己的父母都說了自己活的很累,但是父母卻還是無動於衷,不要等到遲了再去後悔,那時候就沒用了,血淋淋的教訓就在那裡擺著!

還有很多,丈夫不理解妻子的,妻子不理解丈夫的,多的是,很多來諮詢的都說父母不理解,妻子不理解,該怎麼辦?


為什麼現在的心理諮詢師很多都沒用呢?就是因為他們也不瞭解,如果瞭解,你去治好一個呀,治不好就是不瞭解,當然還有西醫!

或許只有得了心理疾病並且從中徹底走出來的人才能真正幫助得心理疾病的人,因為心理疾病沒有實體,只有患者自己的思維,情緒,痛苦!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就是在一個從心理疾病中徹底走出來的老師的帶領下徹底走出來了,現在好的已經有90人了,只要你和我一起學習,一定也能夠好起來,獲得屬於自己的健康,快樂,幸福!

父母們,家人們,醒醒吧!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你們要明白,解決心理疾病,是你現在乃至整個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還有哪一件事情能比這個重要!


正能量小倉倉


曾有抑鬱症患者跟我說,他現在抑鬱很重,躺在床上什麼也做不了,而他的家人,包括父母對他說:你整天就知道這樣躺在床上,這個家遲早讓你毀了,你看你都把這個家霍霍成什麼樣了。

我以為他的家人不知道他患有抑鬱症,但問過才發現,他家人知道他患有抑鬱症。。。

這哪是幾句話啊,分明是幾把刀紮在患者身上啊。家人不懂抑鬱症不瞭解抑鬱症,就把所有的錯賴在患者身上,患者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得不到關愛就罷了,卻還要受到家人的非議,也許這幾句話就是讓他最終放棄的原因,如果他真自殺了,那麼家人的“軟刀子”難辭其咎。

如果患者患了同樣嚴重的其他疾病,比如受傷,做手術等,同樣是起不了床,家人會這麼進行言語刺激嗎?顯然不會。

正是這種不瞭解造成了這種局面,抑鬱症不像身體受傷和器官疾病那樣顯而易見和淺顯易懂,通常外表好好的,卻比其他大病的影響還要大,這也就造成了家人的不理解。

抑鬱症的康復,家人的關愛和照顧很重要,許多患者對抗自殺念頭通常是對家人的牽掛,如果家人對患者不理解且起反作用,那麼勢必會成為把他推向絕路的劊子手。

讓社會重視抑鬱症,讓公眾關愛抑鬱症患者。


抑鬱公益義工小張


抑鬱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就是說,即使不治療,儘管很痛苦,如果患者能夠堅持下去,熬一段時間,病情也會自然緩解。

抑鬱症是一種自限性疾病。所謂“自限性”,是指疾病發生髮展到一定程度後,患者免疫系統發揮作用,病程可自動停止,漸漸好轉。因此,儘管抑鬱症很痛苦,但只要患者能夠保持信心,堅持下去,熬過最艱難的時期,病情也會慢慢好轉。


但事實上,抑鬱症的自殺風險又非常高,每年因抑鬱症而自殺的患者有數十萬人。究其原因,抑鬱症患者自殺,其實不是死於病情,而是死於絕望。


為什麼絕望?一個因素是因為缺乏對疾病的認知,對治療失去信心;另一個原因,也許更為重要,就是社會支持系統的崩塌。


現代醫學觀表明,對待抑鬱症,要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來加以考察。其中,“社會”層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如果患者缺乏社會支持,覺得不被理解,就會產生被隔絕、被拋棄感。假如這個時候,患者又身心痛苦,對治療缺乏信心,就會對未來絕望。自殺的意圖和行動,往往就會在這個時候產生。


綜上,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在其治療和康復中佔據重要地位;而社會支持系統分成很多層,最近的一層,是親情支持系統。一位患者,如果處於身心痛苦中,而其最重要的至親也不能理解他,缺乏耐心和包容,甚至出言不遜、惡言相向,那麼,他最後的保護層宣告解體,就很可能生無所戀,走上自殺的不歸路。


一位抑鬱症患者曾經告訴我,她病情最嚴重的時候,她的母親曾經問她:“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你說出來,只要是我們能給的,都給你。”她說,她當時無言以對,還很愧疚,連死的心都有。


後來,病癒後,她想起這一段往事,回想當時她最希望聽到的,就是家人說一句:“我們知道你這些年也很不容易,累了就歇歇,別勉強自己。”這樣一句話,或許能讓當時的她放鬆下來,大哭一場,然後原諒自己。


的確,在疾病中,抑鬱症患者是委屈而無助的。在周圍很多人眼中,抑鬱症患者是缺乏毅力,不願意承擔責任,這是天大的誤解。他們不瞭解,抑鬱症患者不是無病呻吟,而確實是病了。一點點小事都會牽動他的神經,消耗大量能量,無法承受正常人能做的大多數事情。


所以,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真的很重要。那並不意味著治癒,但至少能讓的內心好受一些,能夠多一些能量、多一些信心,來接受病魔的考驗,從而能夠堅持下去,終獲治癒。


渡過


抑鬱症也是病,需要我們正確對待。

如果不是我的一位員工跟我講述過他從前類似的親身經歷,我可能也不太理解,但現在我是真的懂了。

通常抑鬱症在非先天遺傳的情況下,一般都是由巨大的精神刺激或者是長久以來大量的精神壓力積攢下來造成的。

心境低落,行動遲緩,情緒不穩定,行為活動和思維交流產生障礙,睡眠,飲食等多方面出現問題,有時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無法自拔,情緒悲觀消極,負能量滿滿。

嚴重時伴有自殺和殺人、暴力傾向,身體狀況也出現了問題,甚至有的生活都難以自理。

我們時常聽說過這樣的例子,張國榮,茅侃侃,喬任梁,張純如……

他們就是因為抑鬱症承受不了自身的精神壓力了,外人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致使他們的精神出現問題,甚至甘願放棄生命。

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成長環境不同是不能一概而論的。

心理疾病不容易被人理解,一是外人沒有經歷過病人自身的人生經歷;二是精神疾病不會出現身體上的傷害,使人們對病人本身的嚴重程度產生誤解。



還有很多人看不起患抑鬱症的人群,但實際上,大多數報道都將我國抑鬱症患病率確定在3%到5%的區間,甚至有報道稱達到了6.1%,而過去的30年間,我國的抑鬱症發病率上漲了10到20倍,且還在上升,還逐漸蔓延到年輕化,低齡化群體中。

精神疾病很難統計和確診,中國地級市以上已經確診的病例尚不足20%。

隨著社會發展,人的社會壓力的確是越來越大了,除了抑鬱症,其他精神疾病也逐漸高發,但所有患病的都是病人,需要我們正確對待,及時就醫,別輕易刺激,抑鬱症是重大的精神疾病,不可忽視。


席越


抑鬱症是嚴重的心理疾病,重症患者可能會出現自殘自殺現象而危及生命安全。抑鬱症又被稱抑鬱型人格障礙,以長時間而明顯的心情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但表現出的持續心境低落完全沒有事實根據,可以說是沒有道理的意志消沉、焦慮緊張,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常伴有自殺想法或行為;沒有生活動力和興趣,動作緩慢僵硬;有的人還會出現類似精神分裂性症狀如幻覺、妄想等。這些症狀反覆發作給患病人士帶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嚴重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

幫助遭受抑鬱症痛苦的親人或朋友,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事情。不僅要付出十二萬分的耐心和細心,還要具備一定心理學和教育學等諸多學科的知識。有時,我們所做的不僅對患者沒有益處,而且還可能無意間刺激到他們。但是,為了不讓抑鬱吞噬我們親人的生命,還是應該勇敢的支持幫助患者。

無論發生什麼情況,我們還是要鼓勵患上抑鬱症的家人尋求和堅持接受正規的治療。在治療期間,來自親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將會給他們很大的實質性幫助和康復信心。

我們還可以無私地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傾聽。鼓勵抑鬱症患者向親人和朋友分享他們的感受。我們可以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這是治療抑鬱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要有耐心,同時對抑鬱症的康復率先抱有期望。治療抑鬱症無疑需要一段時間,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患者的抑鬱程度和配合醫療等情況。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這有助於降低患者的焦慮水平。


鵜鶘心理


“不懂抑鬱症的家人是殺死患者的兇手”,這句話看起來有些偏頗,但考慮到這句話講的是患者已經棄世的情況,所以對家人的審視就顯得頗有道理。

我本人就是一個長期的抑鬱症患者,我的主要症狀就是焦慮,具體說來就是大部分時間都有惶惶不可終日之感,總是抑制不住去考慮那些我認為會越來越糟糕的事情。大部分精力被無端消耗之後,人就無法自如地運用注意力和意志力去做事,或者說,我可能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去做別人看起來很輕鬆就能完成的任務,比如參加一場交際,比如寫一篇文章。情緒和工作效率的問題一旦形成習慣,又會強化自我的負面評價,然後形成惡性循環,由生而起,至死方休。

這種感覺非常不好。我曾去北京安定醫院就醫,向國內知名的抑鬱症專家姜濤求助,被診斷為焦慮症,開了一大堆藥,讓我服藥後逐步加大藥量。我記得其中還有中成藥,取藥之後我就直接丟進了醫院的垃圾桶——我根本不信中醫。還有一味西藥叫帕羅西汀,上網一查副作用很大。當時,我直接從北京到河南駐馬店出差採訪,吃了兩天藥,每天昏昏沉沉,確實不焦慮了,因為走路都困難,用肘支起腦袋都能在餐桌上睡著,哪有力氣焦慮呀?

我很快撐不住了,決定在清醒地焦慮,和渾渾噩噩地嗜睡之間做出選擇,很快我就選擇了前者。停藥後,頭皮發麻了至少一個星期,而這只是我吃下去的那些精神管制類藥品的最小的副作用。

我想通了,焦慮就焦慮吧。就像一位心理學家說的,抑鬱症很可能是一種生活習慣,如果你無法短時間內消滅它,就要試著跟它和平相處。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種自己無法控制的東西相處的一段旅程。後來,我在生活中遭遇過空前的麻煩,也焦慮到去網上搜索“更好的”自殺方式,但最後還是撐了過來。

對抑鬱症病友,我最想提的建議是:我們必須學會將直覺與現實做個區隔,要訓練自己變得更加理性,服從邏輯而非本能,不能被情緒頤指氣使。時間一長,就會習得與焦慮和抑鬱和平相處的能力,擁有繼續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信心。

至於家人,無論是出於對科學的愚昧還是人性的偏見,都很容易傷害患者,直至成為壓垮他們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家人們必須清楚:抑鬱症患者是病人,就像癌症患者和心臟病患者一樣。如果你覺得用鞭子抽打一個偏癱病人或者是失去雙腿的殘疾人,強迫他們馬上站起來跑步很不人道,那麼你就得清楚,以“鼓勵”的面孔強迫一個抑鬱症患者開心起來,“沒什麼大不了的”,質問他們“你為什麼這麼軟弱沒用”……等等,同樣很愚昧很不人道。

家人應該做的,就是服從科學,學習知識,向專業人士求助。對這種病症的恥感,經常會讓家人尤其是患者的家長諱疾忌醫,坐誤診療的良機,導致事態到最後無法收場。最後重申一次,抑鬱症是一種並不可恥的病。太多病友不是死於這種,而是死於這種病的併發症,比如親人的誤解和指責,以及自己早已沒有心力去克服的恥感和挫敗感。


孫旭陽


現在普遍的現實情況就是,大眾對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不夠了解,如果正好是家人不夠了解,那麼就有可能對患者造成傷害。這就先得說清,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比如遺傳,環境影響等客觀原因,神經遞質的改變等生物原因,所以不是簡單的心情不好。

抑鬱症狀誰都有,但不是誰都有抑鬱症,這個是重點。抑鬱症狀是偶爾的不開心,情緒低落,而抑鬱症患者是長久持續的心情低落,感受不到快樂,情緒壓抑,失眠等,是有程度和時間差別的。

面對抑鬱症,看病就醫吃藥是首要的,其實就心理疏導和家人朋友的關心照顧。在這,很多親人都覺得抑鬱症就是情緒不好,經常說的話就是“沒事出去轉轉”“開心點”“想開點”甚至“別那麼多愁善感”等帶有負面情緒的詞彙。這種讓抑鬱症患者想開點就好比你和家人說“多掙點錢”,誰都想,但是做不到啊。

抑鬱症患者因為生理原因,沒法感受到快樂,他們也想開心也想生活有意義,但是因為疾病就是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面對這樣的看似安慰實則是不理解,會產生更多的悲觀情緒與自我評價降低的思維方式,而自我評價不合適就的偏低是抑鬱症患者重要的症狀。所以本身家人的關心就是對患者很有幫助的,而不懂抑鬱症或者精神疾病的家屬,反而因為看似勸導或者缺乏耐心的刻板印象,對患者不斷造成二次傷害。這就是你問題裡這句話的意思了。


你的心事與困惑,我們願意傾聽,歡迎關注我們“青音約”的頭條號,閱讀並收聽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約


這句話本身是錯的,用不著強行去理解。

為什麼說這句話是錯誤的,這就像駱駝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我們知道駱駝只能馱五百斤,那麼顯然給他強加上最後的一根稻草,會導致他的死亡,但是對於抑鬱症患者而言,沒有人能夠準確的知道,他們精神的負荷量到底是多少。對於抑鬱症患者的不理解,確實影響到他們病情的發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見到的,是家屬積極治療,病人卻不積極配合的事情。

而這句話本身有很大的迷惑性,迷惑性在哪裡呢?就是大家會拿抑鬱症和一般性的疾病去類比,如果一個人得了闌尾炎,及時治療就能恢復健康,家人的忽視導致病情拖延,確實很可能導致引發其他疾病而死亡,在這種情況下,家人就要為他的死亡負主要責任,但是闌尾炎這樣的一般性疾病是一次治療即可治癒的,而心理疾病的共同特點就是,終生難以治癒,只能通過藥物控制和維持。

如果一個人得了癌症,沒能及時治療確實會加速他死亡的進程,但是即便積極治療,其存活期依然難以保證,所以真正致死的決定性因素是絕症,而非外部環境。

一項對抑鬱症患者長達十年的跟蹤調查表明,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一些暫時擺脫了抑鬱症狀的患者往往以為自己治癒了,實際上只是進入了潛伏期,我接觸過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殺人的案件,醫生和家屬都認為他們已經治癒,可以迴歸正常社會生活,最終卻引發了血案和悲劇,抑鬱症患者同樣如此,在心理疾病的治療上,外部環境雖然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真正決定性的,還是自身的精神問題。

對於抑鬱症的成因,目前精神醫學界認為

迄今,抑鬱症的病因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抑鬱症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等方面;與抑鬱症關係密切的心理學易患素質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出現具有臨床意義的抑鬱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然而,以上這些因素並不是單獨起作用的,目前強調遺傳與環境或應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交互作用的出現時點在抑鬱症發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王勇

對於具體的某一次發病,很難講到底是自身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影響更大,非常典型的是產後抑鬱症,相當數量的產婦會出現抑鬱症狀,但是真正發展成抑鬱症的,在產婦群體中所佔比例又不是很大,這就導致我們聚焦於某一起單獨的案例,會認為環境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放到整個群體來看,卻又發現自身因素所起作用更大,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大家都抑鬱,真正發病的人又不多,畢竟在產後這一特定的階段,產婦們的經歷具有共通性。

而對於科學上尚無明確結論的事情,不宜盲目進行歸因,特別是這種不懂抑鬱症的家人是殺死患者的兇手的說法,屬於單方面強加責任,製造分裂,對於病人和家屬合作治療疾病,有害無益,從邏輯的角度來講,這和抑鬱症病人自殺都怪他們自己是一樣的,極端化的觀點可能更容易得到屁股的認可,但是有腦子的人,需要保持謹慎和清醒。


一笑風雲過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的確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的家人缺乏對抑鬱症的正確認識,抑鬱症是生理性疾病,須持續服藥治療,也須深度精神支援,很多患者家人掉以輕心,在患者停藥自殺後再後悔,已莫及。

上述目前已經有不少文章指出,呼籲重視。我這裡卻還想籲請重視精神病患的照顧者的支援問題,簡單一句譴責“不懂抑鬱症的家人是殺死患者的兇手”不但於事無補,還有可能對遺屬構成巨大壓力,導致另一樁悲劇發生。

去年,電影《一念無明》引起香港城中熱話,討論的大多是精神病康復者得不到社會接納的問題,毫無疑問這是電影的中心主線,然而我看到的另一線索與此相關,而且一樣隱患重重。那就是上述精神病患的長期照顧者的問題,電影中主角阿東無微不至地照顧他有抑鬱症的母親,最後加重了自己的躁鬱,失誤導致母親死亡;而阿東出院後,照顧他的責任將落在他父親大海身上,這樣一個循環又重疊的封閉結構,是編劇的巧思,大海,該怎樣避免成為另一個阿東呢?沒有人幫他。

在美國的詩歌巨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所擔任的也許是阿東那樣的角色,他的母親納奧米長期患有幻覺丶受迫害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等症,在他少年時便因此與其父離婚,後來病情加重,入住精神病院並接受電擊丶腦葉切除等殘酷“治療”,最終在五十年代末去世。

金斯堡在1960年出版詩集Kaddish and Other Poems(中譯本為《卡第緒:母親輓歌》)裡面的長詩Kaddish就是紀念母親的,Kaddish即希伯來文裡獻給逝去親人的祈禱文之意。

在長詩的最後一段,直錄了納奧米寫給金斯堡的信:

“她死後兩天,我收到了她的信——

奇怪的預言再現了!她寫道:‘鑰匙在窗戶上,鑰匙在窗戶上在陽光下——我帶著那片鑰匙,結婚吧,艾倫,別吸毒——鑰匙在陽光下在窗戶裡。’”

金斯堡沒有成為精神病患,很大緣故是母親最後掙扎著傳給他的,是陽光和鑰匙,後者將一再出現在他的詩裡成為關鍵詞。在我觀看類似《一念無明》這樣的電影時常常會想像,假如阿東的媽媽會寫詩將寫怎樣的詩,如果阿東丶大海會寫詩呢?詩歌不是安慰劑也不是什麼良藥,但它是一把鑰匙,讓受苦的心多一點敞開丶獲得傾聽。

目前在西方,的確已經存在針對抑鬱症患者的寫作工作坊,鼓勵患者之間和家屬們之間、以及他們與社會之間的互相溝通與聲援,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香港也開始有一些零星的社區組織和網絡組織,直接針對患者家屬提供幫助。對抗抑鬱症是一場漫長的戰役,譴責是輕易的,幫助才是真情。


廖偉棠


我的朋友曾經診斷了輕度抑鬱。

在得病期間,她無法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每天無法工作,白天在家裡睡覺,晚上反而睡不著,情緒波動巨大。她的父母從老家趕來照顧。對她父親每天做的飯,她不停地發脾氣,覺得不是鹹了就是淡了,反正怎麼都不好吃。每天照顧她的母親,也會被她發脾氣時推出家門,覺得太煩了。

人得了病,比如得了感冒,會止不住地流鼻涕。我們不能指責他:“你怎麼這麼髒,老是流鼻涕。”因為這是他控制不了的。

抑鬱症,就是心靈的感冒。我們無法指責他:“今天陽光這麼好,你為什麼不開心?”

就像我這個朋友,她最終痊癒,除了吃藥,離不開家人默默的支持和理解。他們知道,她只是生病了,才會包容她種種無力的舉動。

而那些不瞭解抑鬱症,不覺得這是一種病的家人,可能會覺得,她怎麼這麼不可理喻,莫名其妙,故意搞事,她故意偷懶,好吃懶做,找藉口不去工作

這樣的家人無法給病人支持,只會讓病人雪上加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