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

汪少山


你好,我是一个五年重度抑郁症康复者!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抑郁症患者的凶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呢?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根本就不能理解抑郁症患者巨大的内心痛苦,就像让他们设身处地的理解抑郁症一样,估计他们理解不到万分之一!

我当初得了抑郁症,因为父母是农民,不懂这个病,说了也白说,可能会换来白眼和不理解,所以就一直没有告诉父母,导致我五年来一路从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最后绝望到差点去自杀!


还有很多来咨询的父母,老师说你让娃来学习就能好,她说,这学习耽误学习吗?哈哈哈,娃都到这种程度了,还想着去学习,脑子坏掉了,娃得了心理疾病就是她一手造成的!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父母啊,自己在本来就没有一个正确的三观,正面的思维,正确的思想观念,负能量还挺大,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给孩子灌输错误的东西,孩子也得上心理疾病,但是他们还是不明白,还认为自己孩子想多了!醒醒吧!父母们!很多孩子选择去自杀,甚至给自己的父母都说了自己活的很累,但是父母却还是无动于衷,不要等到迟了再去后悔,那时候就没用了,血淋淋的教训就在那里摆着!

还有很多,丈夫不理解妻子的,妻子不理解丈夫的,多的是,很多来咨询的都说父母不理解,妻子不理解,该怎么办?


为什么现在的心理咨询师很多都没用呢?就是因为他们也不了解,如果了解,你去治好一个呀,治不好就是不了解,当然还有西医!

或许只有得了心理疾病并且从中彻底走出来的人才能真正帮助得心理疾病的人,因为心理疾病没有实体,只有患者自己的思维,情绪,痛苦!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就是在一个从心理疾病中彻底走出来的老师的带领下彻底走出来了,现在好的已经有90人了,只要你和我一起学习,一定也能够好起来,获得属于自己的健康,快乐,幸福!

父母们,家人们,醒醒吧!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你们要明白,解决心理疾病,是你现在乃至整个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还有哪一件事情能比这个重要!


正能量小仓仓


曾有抑郁症患者跟我说,他现在抑郁很重,躺在床上什么也做不了,而他的家人,包括父母对他说:你整天就知道这样躺在床上,这个家迟早让你毁了,你看你都把这个家霍霍成什么样了。

我以为他的家人不知道他患有抑郁症,但问过才发现,他家人知道他患有抑郁症。。。

这哪是几句话啊,分明是几把刀扎在患者身上啊。家人不懂抑郁症不了解抑郁症,就把所有的错赖在患者身上,患者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得不到关爱就罢了,却还要受到家人的非议,也许这几句话就是让他最终放弃的原因,如果他真自杀了,那么家人的“软刀子”难辞其咎。

如果患者患了同样严重的其他疾病,比如受伤,做手术等,同样是起不了床,家人会这么进行言语刺激吗?显然不会。

正是这种不了解造成了这种局面,抑郁症不像身体受伤和器官疾病那样显而易见和浅显易懂,通常外表好好的,却比其他大病的影响还要大,这也就造成了家人的不理解。

抑郁症的康复,家人的关爱和照顾很重要,许多患者对抗自杀念头通常是对家人的牵挂,如果家人对患者不理解且起反作用,那么势必会成为把他推向绝路的刽子手。

让社会重视抑郁症,让公众关爱抑郁症患者。


抑郁公益义工小张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是说,即使不治疗,尽管很痛苦,如果患者能够坚持下去,熬一段时间,病情也会自然缓解。

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所谓“自限性”,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程可自动停止,渐渐好转。因此,尽管抑郁症很痛苦,但只要患者能够保持信心,坚持下去,熬过最艰难的时期,病情也会慢慢好转。


但事实上,抑郁症的自杀风险又非常高,每年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患者有数十万人。究其原因,抑郁症患者自杀,其实不是死于病情,而是死于绝望。


为什么绝望?一个因素是因为缺乏对疾病的认知,对治疗失去信心;另一个原因,也许更为重要,就是社会支持系统的崩塌。


现代医学观表明,对待抑郁症,要从“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来加以考察。其中,“社会”层面的支持必不可少。如果患者缺乏社会支持,觉得不被理解,就会产生被隔绝、被抛弃感。假如这个时候,患者又身心痛苦,对治疗缺乏信心,就会对未来绝望。自杀的意图和行动,往往就会在这个时候产生。


综上,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其治疗和康复中占据重要地位;而社会支持系统分成很多层,最近的一层,是亲情支持系统。一位患者,如果处于身心痛苦中,而其最重要的至亲也不能理解他,缺乏耐心和包容,甚至出言不逊、恶言相向,那么,他最后的保护层宣告解体,就很可能生无所恋,走上自杀的不归路。


一位抑郁症患者曾经告诉我,她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她的母亲曾经问她:“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说出来,只要是我们能给的,都给你。”她说,她当时无言以对,还很愧疚,连死的心都有。


后来,病愈后,她想起这一段往事,回想当时她最希望听到的,就是家人说一句:“我们知道你这些年也很不容易,累了就歇歇,别勉强自己。”这样一句话,或许能让当时的她放松下来,大哭一场,然后原谅自己。


的确,在疾病中,抑郁症患者是委屈而无助的。在周围很多人眼中,抑郁症患者是缺乏毅力,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是天大的误解。他们不了解,抑郁症患者不是无病呻吟,而确实是病了。一点点小事都会牵动他的神经,消耗大量能量,无法承受正常人能做的大多数事情。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家人的理解和包容真的很重要。那并不意味着治愈,但至少能让的内心好受一些,能够多一些能量、多一些信心,来接受病魔的考验,从而能够坚持下去,终获治愈。


渡过


抑郁症也是病,需要我们正确对待。

如果不是我的一位员工跟我讲述过他从前类似的亲身经历,我可能也不太理解,但现在我是真的懂了。

通常抑郁症在非先天遗传的情况下,一般都是由巨大的精神刺激或者是长久以来大量的精神压力积攒下来造成的。

心境低落,行动迟缓,情绪不稳定,行为活动和思维交流产生障碍,睡眠,饮食等多方面出现问题,有时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情绪悲观消极,负能量满满。

严重时伴有自杀和杀人、暴力倾向,身体状况也出现了问题,甚至有的生活都难以自理。

我们时常听说过这样的例子,张国荣,茅侃侃,乔任梁,张纯如……

他们就是因为抑郁症承受不了自身的精神压力了,外人不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致使他们的精神出现问题,甚至甘愿放弃生命。

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心理疾病不容易被人理解,一是外人没有经历过病人自身的人生经历;二是精神疾病不会出现身体上的伤害,使人们对病人本身的严重程度产生误解。



还有很多人看不起患抑郁症的人群,但实际上,大多数报道都将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3%到5%的区间,甚至有报道称达到了6.1%,而过去的30年间,我国的抑郁症发病率上涨了10到20倍,且还在上升,还逐渐蔓延到年轻化,低龄化群体中。

精神疾病很难统计和确诊,中国地级市以上已经确诊的病例尚不足20%。

随着社会发展,人的社会压力的确是越来越大了,除了抑郁症,其他精神疾病也逐渐高发,但所有患病的都是病人,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及时就医,别轻易刺激,抑郁症是重大的精神疾病,不可忽视。


席越


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现象而危及生命安全。抑郁症又被称抑郁型人格障碍,以长时间而明显的心情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但表现出的持续心境低落完全没有事实根据,可以说是没有道理的意志消沉、焦虑紧张,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常伴有自杀想法或行为;没有生活动力和兴趣,动作缓慢僵硬;有的人还会出现类似精神分裂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这些症状反复发作给患病人士带来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

帮助遭受抑郁症痛苦的亲人或朋友,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事情。不仅要付出十二万分的耐心和细心,还要具备一定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有时,我们所做的不仅对患者没有益处,而且还可能无意间刺激到他们。但是,为了不让抑郁吞噬我们亲人的生命,还是应该勇敢的支持帮助患者。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还是要鼓励患上抑郁症的家人寻求和坚持接受正规的治疗。在治疗期间,来自亲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将会给他们很大的实质性帮助和康复信心。

我们还可以无私地提供情感的支持和倾听。鼓励抑郁症患者向亲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感受。我们可以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这是治疗抑郁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要有耐心,同时对抑郁症的康复率先抱有期望。治疗抑郁症无疑需要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患者的抑郁程度和配合医疗等情况。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拥有乐观积极的态度,这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焦虑水平。


鹈鹕心理


“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这句话看起来有些偏颇,但考虑到这句话讲的是患者已经弃世的情况,所以对家人的审视就显得颇有道理。

我本人就是一个长期的抑郁症患者,我的主要症状就是焦虑,具体说来就是大部分时间都有惶惶不可终日之感,总是抑制不住去考虑那些我认为会越来越糟糕的事情。大部分精力被无端消耗之后,人就无法自如地运用注意力和意志力去做事,或者说,我可能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去做别人看起来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参加一场交际,比如写一篇文章。情绪和工作效率的问题一旦形成习惯,又会强化自我的负面评价,然后形成恶性循环,由生而起,至死方休。

这种感觉非常不好。我曾去北京安定医院就医,向国内知名的抑郁症专家姜涛求助,被诊断为焦虑症,开了一大堆药,让我服药后逐步加大药量。我记得其中还有中成药,取药之后我就直接丢进了医院的垃圾桶——我根本不信中医。还有一味西药叫帕罗西汀,上网一查副作用很大。当时,我直接从北京到河南驻马店出差采访,吃了两天药,每天昏昏沉沉,确实不焦虑了,因为走路都困难,用肘支起脑袋都能在餐桌上睡着,哪有力气焦虑呀?

我很快撑不住了,决定在清醒地焦虑,和浑浑噩噩地嗜睡之间做出选择,很快我就选择了前者。停药后,头皮发麻了至少一个星期,而这只是我吃下去的那些精神管制类药品的最小的副作用。

我想通了,焦虑就焦虑吧。就像一位心理学家说的,抑郁症很可能是一种生活习惯,如果你无法短时间内消灭它,就要试着跟它和平相处。人的一生,就是和各种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相处的一段旅程。后来,我在生活中遭遇过空前的麻烦,也焦虑到去网上搜索“更好的”自杀方式,但最后还是撑了过来。

对抑郁症病友,我最想提的建议是:我们必须学会将直觉与现实做个区隔,要训练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服从逻辑而非本能,不能被情绪颐指气使。时间一长,就会习得与焦虑和抑郁和平相处的能力,拥有继续活下去,活得更好的信心。

至于家人,无论是出于对科学的愚昧还是人性的偏见,都很容易伤害患者,直至成为压垮他们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家人们必须清楚:抑郁症患者是病人,就像癌症患者和心脏病患者一样。如果你觉得用鞭子抽打一个偏瘫病人或者是失去双腿的残疾人,强迫他们马上站起来跑步很不人道,那么你就得清楚,以“鼓励”的面孔强迫一个抑郁症患者开心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质问他们“你为什么这么软弱没用”……等等,同样很愚昧很不人道。

家人应该做的,就是服从科学,学习知识,向专业人士求助。对这种病症的耻感,经常会让家人尤其是患者的家长讳疾忌医,坐误诊疗的良机,导致事态到最后无法收场。最后重申一次,抑郁症是一种并不可耻的病。太多病友不是死于这种,而是死于这种病的并发症,比如亲人的误解和指责,以及自己早已没有心力去克服的耻感和挫败感。


孙旭阳


现在普遍的现实情况就是,大众对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不够了解,如果正好是家人不够了解,那么就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这就先得说清,什么是抑郁症。抑郁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比如遗传,环境影响等客观原因,神经递质的改变等生物原因,所以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

抑郁症状谁都有,但不是谁都有抑郁症,这个是重点。抑郁症状是偶尔的不开心,情绪低落,而抑郁症患者是长久持续的心情低落,感受不到快乐,情绪压抑,失眠等,是有程度和时间差别的。

面对抑郁症,看病就医吃药是首要的,其实就心理疏导和家人朋友的关心照顾。在这,很多亲人都觉得抑郁症就是情绪不好,经常说的话就是“没事出去转转”“开心点”“想开点”甚至“别那么多愁善感”等带有负面情绪的词汇。这种让抑郁症患者想开点就好比你和家人说“多挣点钱”,谁都想,但是做不到啊。

抑郁症患者因为生理原因,没法感受到快乐,他们也想开心也想生活有意义,但是因为疾病就是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面对这样的看似安慰实则是不理解,会产生更多的悲观情绪与自我评价降低的思维方式,而自我评价不合适就的偏低是抑郁症患者重要的症状。所以本身家人的关心就是对患者很有帮助的,而不懂抑郁症或者精神疾病的家属,反而因为看似劝导或者缺乏耐心的刻板印象,对患者不断造成二次伤害。这就是你问题里这句话的意思了。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我们“青音约”的头条号,阅读并收听更多情感心理困惑解答!


青音约


这句话本身是错的,用不着强行去理解。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错误的,这就像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我们知道骆驼只能驮五百斤,那么显然给他强加上最后的一根稻草,会导致他的死亡,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没有人能够准确的知道,他们精神的负荷量到底是多少。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不理解,确实影响到他们病情的发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见到的,是家属积极治疗,病人却不积极配合的事情。

而这句话本身有很大的迷惑性,迷惑性在哪里呢?就是大家会拿抑郁症和一般性的疾病去类比,如果一个人得了阑尾炎,及时治疗就能恢复健康,家人的忽视导致病情拖延,确实很可能导致引发其他疾病而死亡,在这种情况下,家人就要为他的死亡负主要责任,但是阑尾炎这样的一般性疾病是一次治疗即可治愈的,而心理疾病的共同特点就是,终生难以治愈,只能通过药物控制和维持。

如果一个人得了癌症,没能及时治疗确实会加速他死亡的进程,但是即便积极治疗,其存活期依然难以保证,所以真正致死的决定性因素是绝症,而非外部环境。

一项对抑郁症患者长达十年的跟踪调查表明,有75%~80%的患者多次复发,一些暂时摆脱了抑郁症状的患者往往以为自己治愈了,实际上只是进入了潜伏期,我接触过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杀人的案件,医生和家属都认为他们已经治愈,可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最终却引发了血案和悲剧,抑郁症患者同样如此,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外部环境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真正决定性的,还是自身的精神问题。

对于抑郁症的成因,目前精神医学界认为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王勇

对于具体的某一次发病,很难讲到底是自身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影响更大,非常典型的是产后抑郁症,相当数量的产妇会出现抑郁症状,但是真正发展成抑郁症的,在产妇群体中所占比例又不是很大,这就导致我们聚焦于某一起单独的案例,会认为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放到整个群体来看,却又发现自身因素所起作用更大,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大家都抑郁,真正发病的人又不多,毕竟在产后这一特定的阶段,产妇们的经历具有共通性。

而对于科学上尚无明确结论的事情,不宜盲目进行归因,特别是这种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的说法,属于单方面强加责任,制造分裂,对于病人和家属合作治疗疾病,有害无益,从逻辑的角度来讲,这和抑郁症病人自杀都怪他们自己是一样的,极端化的观点可能更容易得到屁股的认可,但是有脑子的人,需要保持谨慎和清醒。


一笑风云过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的确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的家人缺乏对抑郁症的正确认识,抑郁症是生理性疾病,须持续服药治疗,也须深度精神支援,很多患者家人掉以轻心,在患者停药自杀后再后悔,已莫及。

上述目前已经有不少文章指出,呼吁重视。我这里却还想吁请重视精神病患的照顾者的支援问题,简单一句谴责“不懂抑郁症的家人是杀死患者的凶手”不但于事无补,还有可能对遗属构成巨大压力,导致另一桩悲剧发生。

去年,电影《一念无明》引起香港城中热话,讨论的大多是精神病康复者得不到社会接纳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电影的中心主线,然而我看到的另一线索与此相关,而且一样隐患重重。那就是上述精神病患的长期照顾者的问题,电影中主角阿东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有抑郁症的母亲,最后加重了自己的躁郁,失误导致母亲死亡;而阿东出院后,照顾他的责任将落在他父亲大海身上,这样一个循环又重叠的封闭结构,是编剧的巧思,大海,该怎样避免成为另一个阿东呢?没有人帮他。

在美国的诗歌巨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所担任的也许是阿东那样的角色,他的母亲纳奥米长期患有幻觉丶受迫害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等症,在他少年时便因此与其父离婚,后来病情加重,入住精神病院并接受电击丶脑叶切除等残酷“治疗”,最终在五十年代末去世。

金斯堡在1960年出版诗集Kaddish and Other Poems(中译本为《卡第绪:母亲挽歌》)里面的长诗Kaddish就是纪念母亲的,Kaddish即希伯来文里献给逝去亲人的祈祷文之意。

在长诗的最后一段,直录了纳奥米写给金斯堡的信:

“她死后两天,我收到了她的信——

奇怪的预言再现了!她写道:‘钥匙在窗户上,钥匙在窗户上在阳光下——我带着那片钥匙,结婚吧,艾伦,别吸毒——钥匙在阳光下在窗户里。’”

金斯堡没有成为精神病患,很大缘故是母亲最后挣扎着传给他的,是阳光和钥匙,后者将一再出现在他的诗里成为关键词。在我观看类似《一念无明》这样的电影时常常会想像,假如阿东的妈妈会写诗将写怎样的诗,如果阿东丶大海会写诗呢?诗歌不是安慰剂也不是什么良药,但它是一把钥匙,让受苦的心多一点敞开丶获得倾听。

目前在西方,的确已经存在针对抑郁症患者的写作工作坊,鼓励患者之间和家属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社会之间的互相沟通与声援,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途径。香港也开始有一些零星的社区组织和网络组织,直接针对患者家属提供帮助。对抗抑郁症是一场漫长的战役,谴责是轻易的,帮助才是真情。


廖偉棠


我的朋友曾经诊断了轻度抑郁。

在得病期间,她无法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每天无法工作,白天在家里睡觉,晚上反而睡不着,情绪波动巨大。她的父母从老家赶来照顾。对她父亲每天做的饭,她不停地发脾气,觉得不是咸了就是淡了,反正怎么都不好吃。每天照顾她的母亲,也会被她发脾气时推出家门,觉得太烦了。

人得了病,比如得了感冒,会止不住地流鼻涕。我们不能指责他:“你怎么这么脏,老是流鼻涕。”因为这是他控制不了的。

抑郁症,就是心灵的感冒。我们无法指责他:“今天阳光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开心?”

就像我这个朋友,她最终痊愈,除了吃药,离不开家人默默的支持和理解。他们知道,她只是生病了,才会包容她种种无力的举动。

而那些不了解抑郁症,不觉得这是一种病的家人,可能会觉得,她怎么这么不可理喻,莫名其妙,故意搞事,她故意偷懒,好吃懒做,找借口不去工作

这样的家人无法给病人支持,只会让病人雪上加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