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的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

禅宗六祖的典故,因六祖惠能的一则偈语而出名。当六祖惠能听到上座神秀的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时,不由说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随口也念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两偈对比,六祖惠能的偈语更透彻,更了悟,等同于告诉我们世上本无悲欢忧喜,一切烦恼皆是自寻的道理。宝钗在这里讲禅宗六祖的典故,旨在说明宝玉对禅的理解,就如同上座神秀,"美则美矣,了却未了”,不如黛玉对禅悟的透彻。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的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

在宝钗的生日宴上,史湘云说一个小戏子“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怕湘云惹黛玉生气,就向湘云使了个眼色,谁知湘云不领情,反倒抱怨宝玉看不起自己,黛玉也不领情,认为宝玉不了解自己。宝玉两面不落好,就写了个偈子: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的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

此偈子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姐妹们和睦而小心谨慎,可是她们竟将自己的好心当作驴肝肺,自己从此以后,应该放手,过好自己,不理世事的愿望。大有移了性情的趋向。黛玉见了,并不担心。而是会同宝钗,湘云到怡红院引导宝玉,黛玉先是笑问:宝玉,我问你,至贵着“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的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

黛玉此问,是曹老先生的春秋笔法。黛玉知道宝玉是因为湘云和自己用心而不被领情,心生闷而作的偈语。但她不从此事说起,而是从宝玉名字说起,引导宝玉感悟虽然用心,并不一定正确的本质,并点明宝玉偈语虽然不错,却并不透彻,为宝玉的偈子又加两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的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

宝玉本有慧根,一点就透的,听了黛玉的发问,便知自己过于矫情了,后来见了黛玉所添的两句话,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宝钗冰雪聪明,听了黛玉对宝玉的引导劝诫,以及添加的两句偈语,马上联想到禅宗六祖的故事,因此说了出来,感叹“实在这方悟彻”。

《红楼梦》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讲的禅宗六祖的典故是何意?

宝玉很有慧根,一点就透的。听了黛玉的发问,便知自己过于矫情。又听了宝钗的感叹,和宝钗所说的禅宗六祖的故事,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来,此皆素不见他们能的。自己想了一想:原来他们比我的知觉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寻苦恼?黛玉和宝钗,二人戮力同心,一个发问铺垫,一个总结升华,共同完成了一次对宝玉心灵的重塑,使宝玉又回到最纯情最热情的最初。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大家评论点赞加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