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一个已经消失的农村老戏台,承载了多少故事,演绎了多少人情冷暖?你可能没有见过它的模样,但它却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真实地活了几百年。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桑明庆 | 文


老戏台精致

演的戏更好看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村西口有一个老戏台,听老人们讲,这座戏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老戏台建在村口一开阔地上,座北朝南,不算很大,有三间房子大小,但建造非常精致。

戏台地基高出地面近两米,一律是青色条石垒成,条石打磨方正,棱角分明,像刀切的豆腐一样。

戏台前面两个角是两根粗壮的木头柱子,柱子直径有三十公分,高有三米。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柱子红漆斑驳点点,但柱子上雕刻的戏联却清晰可见,上联是:文就武成,金榜题名空富贵;下联是:男婚女嫁,洞房花烛假风流。

戏台正上方横跨整个舞台的是用作为眉眼的五十公分宽木板,木板周围雕刻着花鸟草卉,中间均匀分布雕刻着五种图案,正中央是龙凤呈祥,两边分是桃花十里艳、碧荷满池溢、菊黄染百川、腊梅暗香浮。

从这些雕刻精美的图案里可以看到,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向往,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

这个村口老戏台唱戏,一般是农忙结束,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村民们会请上戏班子热热闹闹唱上几天,唱戏的开支是家家户户攒的钱。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乡亲们认为在自己门前唱戏,是一件很有脸面的事,也是村庄的荣耀。

每逢唱戏时,方圆十里的村民总会赶来凑热闹。锣鼓还没有敲响,戏台旁边的空闲地上就人头攒动了,卖油条的卖灯盏糕的,还有转个不停的风车。

小孩子拉着大人的手,哭着闹着,都要买,这时候大人们都很大方,都会买。他们觉得,今天是个好日子,有神灵庇佑、上苍降福,这一场戏肯定能给自家带来福祉。

开场戏是舞戏《大闹天宫》,一阵锣鼓后,演员上场了,先是四个打旗手,迈着紧急的步伐,翻卷着彩色旌旗,在舞台上走上两圈后,分列站在两旁。紧接着龙王、女儿、虾兵出场了。

最后,孙悟空翻着筋斗云来到龙王面前。演孙悟空的演员功底不浅,筋斗翻的一串一串,金箍棒耍得上下翻飞,在灯光照耀下发出阵阵光芒。

台下观众,勾肩搭背,前呼后拥把戏台围个水泄不通,有的人蹲着,有的坐着,也有的站着,靠近戏台的树上、房顶也都爬满了顽皮的小孩子。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接地气的戏班,原汁原味的唱腔,确实让人着迷。

台上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台下是男女老少芸芸众生,演戏人精益求精演得惟妙惟肖,看戏人津津有味笑得前仰后合。

台上演员声泪俱下,台下观众也跟着哭鼻子抹眼泪,人们的心绪随着剧情的发展被带进喜怒哀乐的氛围中。

演到精彩动人处,又会引起满堂喝彩哄堂大笑。而有些略懂戏文知识的人,则在台下指手划脚,品头论足。

更有一些后生姑娘来看戏是幌子,谈情说爱是真意,借这个机会眉来眼去。

戏台故事多

有他也有我

关于戏台,还有一个笑话。

某年正月十五,村口老戏台唱戏,晚上弟弟去看戏,哥哥不喜欢看戏要在家睡觉,弟弟吃过晚饭搬着凳子走时,哥哥说,你去看戏吧,我在家替你睡觉,你在台下替我看戏。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弟弟在台下心想,哥哥你在家替我睡觉多好,躺在炕上盖着被子,暖暖和和地闭着眼睛多舒服,我替你看戏又要伸长脖子,又要竖起耳朵,还有瞪大眼睛,挨冷受冻,你替我睡觉沾多大光,我替你看戏吃不少亏,我才不替你看戏呢。

台下弟弟紧闭双眼,双手捂住耳朵,把头藏到两腿之间,硬是一眼也没有往台上看。

哥哥在家心想,弟弟在台下看着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戏装,听着委婉的豫剧唱腔和声声板胡的旋律,特别是女演员条的身段,漂亮的脸蛋,长长的水袖让你大饱眼福,替我看戏你沾多大的光,我一个人在替你睡觉,家黑咕隆咚的,连个人说话都没有,我替你睡觉吃亏大了,我才不替你睡觉呢。

于是哥哥穿上衣服,坐在院子里,高高仰脖子瞪着大眼,数起了星星。

第二天,兄弟俩见面问好后,哥哥说:“昨天晚上我替你睡觉睡得可好了,一夜没有睁眼。”

弟弟说:“昨天晚上我替你看戏也很卖力,从头到尾认真看,一次眨眼都没有。”说罢,两个人都偷偷地笑了。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非常喜欢看戏,只要村口老戏台唱戏,父亲都要用小推车推着裹着小脚的奶奶去看戏。

每次看戏时,父亲都怕奶奶着凉,都要拿上二块小棉褥子,一块放在小推车上让奶奶坐,一块盖在奶奶的腿上。

父亲把奶奶安安稳稳地搀扶到小推车一侧上,为了掌握平衡,父亲还要找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块放在另一侧,然后父亲弯腰把拌肩带跨在肩膀上,直起腰就出发了。

夕阳之下,乡道之间,一缕晚霞映照在母子俩的脸上。这对母子边走边聊,他俩聊舞台上戏文里的忠奸善恶、人情世故,每当聊到高兴的时候,母子俩会发出郎朗的笑声,这笑声会在幽静的田野里传得很远很远。

戏台上有戏

也有人生百态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村口老戏台很少唱戏了,变成了早请示晚汇报和批斗的场所。

有一年秋天,生产队组织全体社员站在戏台前进行早请示,每个社员都要面对戏台中央毛主席像表决心。

第一个社员说毛主席啊毛主席,今天我去犁地,保证完成任务。

第二个社员接着说毛主席啊毛主席,今天我去割谷子,保证完任务。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轮到65岁的老害奶奶表决心了,老害奶奶有两个女儿,村里人都管她叫二妞的娘。

老害奶奶梳着一个老太太头型,头发在脑后盘成一个疙瘩,上身穿一件有襟夹袄,下身是大裆裤,两个脚脖子用带子邦着,一双裹过的小脚上穿着尖口黑布鞋,她颤巍巍来到毛主席像前,半天想不起怎么说,最后结结巴巴地说:“毛主席啊毛主席,俺是二妞的娘。”

老害奶奶说完引起社员们一阵大笑,队长赶忙跑过来,把她拽到一边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于是队长教她,应该是毛主席啊毛主席,今天我去割谷子,保证完成任务。

老害奶奶第二次来到毛主席像前,看上去很紧张,双眼含着泪水,紧紧注视着毛主席像,嘴巴慢慢张开:“毛主席啊毛主席,俺是二妞的娘,今天割麦子往黑一定割完。”

紧张地把割谷子说成了割麦子,社员们又是一阵笑声。

填满肚子,吃饱饭,是六七十年代人们的一种奢望。

村里有个姓李的年轻人,当时有二十四、五岁,由于家里穷一直没有寻到媳妇,和母亲一起生活。

一年秋收前,他家已没有口粮了,年近八十的母亲饿得走不动路。

一天夜里,他偷偷跑到生产队的玉米地里,掰了一柳篮玉米棒,准备回家给老母亲煮煮吃,偏巧被公社护秋队逮了个正着,被送到公社。

当天晚上,公社在村口老戏台开批斗大会。


消失的村口老戏台,演了多少出好戏?|豫记

一样的戏台,一样的观众,却是不一样的内容,戏台上没有了华丽的戏装,没有了委婉动听的琴弦声,没有了才子佳人曲折离奇的故事。

台下没有了兴高采烈的欢声笑语,没有了如醉如痴的表情。有的只是戏台上吓人的吆喝声。

那个小伙子被五花大绑,脖子上挂着一块白色牌子,上面写着“盗窃犯”。

公社派出所所长宣布了他的罪行,并带走进行拘留。

台下他的母亲,哭喊着:“孩子啊,娘不饿,谁叫你去偷玉米的?”

秋风阵阵,让人感到寒冷,天上疏星点点,一片厚云遮住了弯弯的月亮,母亲的呼喊声被警车刺耳的呼啸声淹没了。

后来,随着村里人口不断增加,村口老戏台被拆除了,作为宅基地盖成了住房。

这个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戏台,就这样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但无论如何,村口老戏台演绎的酸甜苦辣,在乡亲们的心里永远挥之不去。

桑明庆,安阳市殷都区人,现供职于安阳县粮食局,安阳市作协、诗词学会会员,散文、诗歌散见新华网、搜狐网、大河网、《粮油市场报》《石家庄日报》《谷风诗刊》《文源》《安阳日报》等媒体,2014年出版诗文集《太行小溪》,有多篇作品获奖。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