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今天是农历的9月5日,早上出门看见小区的菊花开放。由于家住西安。突然就想起唐末黄巢的一首咏菊。

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秋菊黄金色代表坤地正色、中华文化正色

由于从事西安风水师行业,最菊花可别喜欢。秋菊黄金色代表坤地正色、中华文化正色。秋天不能没有菊花,没有菊花的秋天不仅失色,而是失了正色;九月九日不能不道菊花,重阳无菊就无味了。

菊花代言秋天的黄金精神

宋人杨万里诗咏秋菊:“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

先秦时代道家关尹子说:“天不能冬莲春菊,是以圣人不违时。”(*1)

《礼记‧月令》记载季秋(秋天最后一个月)时提到:“鞠(菊)有黄华”。菊花代表秋季,尤其是深秋凌霜寒而菊华盛,那金黄色的菊是中华文化的正色!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菊月” 晚秋以菊为名

春兰秋菊各有盛名,黄历九月,各种颜色、各种华姿的菊花遍开:黄的、蓝的、白的、粉的、红的、紫的、红紫的、墨黑的、复色的、镶边的……大大小小、花叶展英。西安风水师宋晓涛查阅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花镜》记载菊花152个品种;晚秋“菊月”之名上天下地不胫而走!九月寒露、九月秋霜作衬,菊花经霜露而遒劲更见特出,“长寿花”桂冠非菊花莫属。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就摹写了菊花的精神!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重阳仙菊.菊寿久久

谁令仙菊重阳开?这不就是上天的巧安排!令菊花和九九重阳结伴,来一场盛丽的演出。西安风水师宋晓涛解释风水中,九是阳数之极。九月九日代表重阳,菊花象征长寿,“重阳仙菊”就是“菊寿久久”的表征。

从汉代以来,中华民俗在重阳节饮菊花酒。汉代《西京杂记.贾弓》(古今逸史本)记载了菊花酒的酝酿。在黄历九月采下菊花与茎叶,并且加上黍米,久酿一年。待到来年重阳日这天开封饮用,助阳益寿。

《本草纲目》也记载了“白菊花酒”具有药效,治疗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塞。《本草纲目》说,用作酿造、食用的菊花是气香味甜的菊花,苦不堪食的叫苦薏,非真菊,两种外观极为类似,古人早能明辨(*2)。菊花酒延寿、袪病健身的功用得到医家的肯定。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菊花铭赞

除了菊花酒的延寿能量,你知道古人给了菊花多少咏叹、多少赞美吗?多少人以菊花励志节?真的是数不尽数!就举几个来赏一赏:

屈原“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咏菊花共古今不绝:“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礼魂》)

嵇含《菊花铭》称菊花是仙花:“煌煌丹菊,诜诜神仙。”(*诜,音同申)

郑思肖《菊花歌》称赞菊花为太极之髓、日之精,“正色与秋争光明,背时独立抱寂寞”,“心香贞烈,至死不变英气多”。

苏轼说了黄菊花是大地的正色:“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古代人们以黄色为正色(见《释名.释衣服》)。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刻丝花卉册.菊花双蝶》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图为菊文化《刻丝花卉册.菊花双蝶》

三国时代钟会有《菊有五美赞》,赞美菊花似神仙、具有君子的贞德,为天极之准、坤地正色,可以说为菊花之赞作了小结︰“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贞质也。杯中体轻,神仙食也。”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乾隆皇帝弘历吟野菊:“诗情兼画意,縁此暂留停。”若说诗情兼画意皆为菊而停驻,那么,菊花之精莫不为陶渊明(陶潜)而留驻。

陶渊明是晋末至南朝初的隐士,个性素朴不拘,因为家贫而从事官场之职,却苦于官职的役形。当他警觉到己身成了口腹的仆役时,写下《归去来辞》明志,毅然决然辞官归隐卢山下的家,过着耕读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展了菊花出尘的时空。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清初花卉名家恽寿平在重九刚过后画菊,题款戏题陶渊明东篱采菊、白衣酒典故

陶渊明爱菊,他吟咏“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菊怀贞秀、不畏霜冻的精神如同作者其人。《宋书.隐逸列传》记载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写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后人说“人淡如菊”遥映陶渊明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心志。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宋 赵令穰《陶潜赏菊图》。

《宋书》记载,有一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陶渊明家中无酒,他到宅边菊丛边上坐了良久,采了盈盈一把菊花。九九重阳菊花正端丽,能不引人思想起菊花酒?就在此时好友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两人傍著菊花丛就酌就饮,醉而后归,留下了“白衣酒”的典故。陶渊明留给后代不少质朴的五言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语天然万古常新。陶诗本真不昧的醇真比起他二人饮的“白衣酒”、一人饮的独酌酒更让后代回甘、回味。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归去来辞书画卷》描绘的陶渊明。

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哀悼陶渊明,即便贫病交迫,还是弃官从好,隐身而居;赞美他解体世间纷纷扰扰,真是一位宽乐、克己的靖节先生。陶渊明东篱采菊的淡泊、辞官归去的劲节、宽乐克己的精神影响后代深远。伴随着往后的文人雅士亲菊、采菊,靖节先生脱俗出尘的菊图长卷,也一再展开在后代眼前。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陶渊明以《归去来辞》明志,辞官归隐,一路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曦微”。图为明.李在《归去来兮图》。

仙菊黄花不负秋

从屈原到陶渊明的餐菊、采菊,开启了后代的菊花文化。有清一朝乾隆皇帝弘历的吟菊诗就有二百多首。

艺术家、文人常以“仙菊遇重阳”为题创作,咏仙菊、颂重阳的诗、书、画,源源不绝,菊花的叶貌花姿、簇瓣展英,在艺术家眼中有了活色生香的诠释。菊花赋活了华夏子民的人文的精神,菊花入诗、入书、入画、入器,从艺术品到生活深处,在在表现了菊花多彩的面貌和多姿的精神格调。

秋天赏菊去!中国文化里的菊花

菊花造型的宋代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菊花不畏阴气,凌阴而盛,越是凌秋霜越是发茂了菊花的阳刚真质。菊花代言金秋,展现中华文化坚贞的风格高调。

-参注-

注1. 关尹子曰:“天不能冬莲春菊,是以圣人不违时……”出于《文始真经‧九药》。

注 2. 《本草纲目》引弘景的说法让人分辨真菊,真菊气香而味甘,好吃;味苦难吃的非真菊,名叫苦薏,两者花都长得很相似︰“菊有两种︰一种茎紫气香而味甘,叶可作羹食者,为真菊;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非真菊也。华正相似,惟以甘苦别之。”所以说真菊不仅能赏能酿酒,还能吃,真是妙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