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制止!小时候有这4种“毛病”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外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做过一项研究,选取了近千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并从他们出生一直跟踪观察到成年,得出可靠结论:“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快速的阶段,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是100%的话,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之间获得,剩余的20%则是在7~17岁之间获得的。”

由此可见,从出生到7岁这一时期,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家长,更应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把握住这一发展关键期,对幼儿时期孩子良好的行为爱好加以呵护,对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但是,如果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这4种“毛病”,就会让身边人苦不堪言,请接纳并保护,千万不要制止哦~

“厚脸皮”宝宝

别制止!小时候有这4种“毛病”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你一定发现了,身边总有个别孩子特别擅长社交,对于他们而言,就没有“陌生人”这个概念。无论碰到同龄人还是成人,他们都能自来熟,火速将其发展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种自信开朗的性格,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热情健谈的特点也会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朋友。

但是“厚脸皮”孩子的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却经常提心吊胆:担心他们因为“不认生”,在外出游玩时,被陌生人拐走;害怕他们因喜欢“和盘托出”的特点,遭遇歹人算计等。

遇到“厚脸皮”宝宝,家长应如何引导?

不能因为担心、害怕就限制孩子外出与他人互动,相反,应发自内心欣赏和尊重孩子出众的社会交往能力,并为其提供更多可以展现特长的机会。与此同时,提升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变家长的被动保护为孩子的主动保护才是正解。

“拆迁队”宝宝

“拆迁队”宝宝的破坏力总是超越你想象,他们把洋娃娃身上的衣服脱掉,看看它是否也有肚脐,结果从此洋娃娃衣不蔽体;把挂历一页页撕下来,叠成各种造型的“战斗机”,造成整年的挂历一周见底;模仿爸爸的模样修电视,不曾想本来修好的电视又被整没信号了……

家有这类宝宝的爸爸妈妈们都是苦不堪言的,他们需要一直提防着孩子,防止身边的东西一再遭殃。但这些行为也表现出孩子本身的天赋,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只要多加呵护,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就会大大提升。

别制止!小时候有这4种“毛病”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遇到“拆迁队”宝宝,家长应如何引导?

别害怕孩子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更不要因为他们的破坏行为大声责骂,请葆有一颗童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动手,观察各种物品的内部结构,探寻它们的工作原理。无声无息间,大热的STEM教育,就这样融入了你的家庭生活~

“爱顶嘴”宝宝

碰上一个爱顶嘴的娃,跟他们对话时,常会有权威被冒犯的不适感,容易产生胖揍其一顿的冲动。但动怒前别忘了德国心理学家曾说过,“能够同长辈进行真正争辩的孩子,往往在成长中都更具潜质。”

是的,那个经常唱反调的孩子,身体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思路清晰,反驳父母的话,都是经过他大脑迅速思考加工并产出的;他不畏权威,更具勇气与担当;他思想独立,说话做事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绝不人云亦云,一味顺从。

别制止!小时候有这4种“毛病”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遇到“爱顶嘴”宝宝,家长应如何引导?

如果和孩子间遇到有争议的问题,请心平气和、有理有据地去尝试说服孩子,而不是拿家长的权威去控制他。一方唇枪舌战下来,即使辩输也应由衷为孩子感到开心,他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为他能够据理力争、勇于坚持自己而喝彩吧~

“不理睬”宝宝

有的孩子经常对家长的问话不理不睬,其实不是他想和成人对着干,也不是他性格内向不爱搭话,而是他正沉浸在自己当下的活动中,没有被周围其他声音干扰到。

如果家中有这类“不理睬”宝宝,恭喜你!这说明你家宝贝具有很好的专注力,代表着他在进入小学、初中后,能够更快地适应角色变化和学校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也会更乐于投入自己喜爱的事业,从而有效地吸取知识、获得成长、享受成功、收获自信。

别制止!小时候有这4种“毛病”的孩子,长大都有出息

遇到“不理睬”宝宝,家长应如何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就会很投入、很专注。所以家长应用心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和呵护,如果孩子喜欢搭积木,在选购玩具时,就应有所偏重,没准孩子未来就会成为建筑领域的专家呢。

此外,一旦发现孩子正在专注地玩耍,请不要打扰,让他继续沉浸在奇妙的探索之旅中吧~

无论如何,每个孩子都是来自上天的恩赐,他们会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独特的潜在优势。因此,在育儿这条修行路上,成长型父母最需要的就是一颗理解包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孩子长处的慧眼,以及一份由表及里、静待花开的耐心与从容了。

今天的文章到此就告一段落了,爸爸妈妈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特有的“毛病”呢?对于它,你又有哪些应对妙招呢?欢迎在留言处与大家分享交流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