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被自己人「勸死」

文天祥的死,一方面是因為元朝統治者的殘酷和他的不屈、節烈,另一方面,江南故國自己人對其殉國的巨大期望,甚至生祭他,督促其早死,也促成了文天祥最終被押上刑場。

從文天祥被俘那一天起,就有人希望他儘快捨生取義了。

喊出這種“心聲”的是文天祥的老部下,也是他廬陵(今吉安)的同鄉王炎午。王炎午曾是文天祥軍中的幕僚,卻很快因為母親有病而回歸鄉里,並“躲過”了在文天祥部隊失敗捐軀或者被俘的命運。

文天祥:被自己人“勸死”

“唯有孤臣兩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文天祥

當時28歲的王炎午,聞知押送文天祥的船將過江西,即作了長達1800餘字的《生祭文丞相文》。王炎午將此文謄寫近百份,“字大如掌,揭之高砌”,張貼於文天祥被押解可能經過的贛州、吉安、櫸樹、南昌等沿途驛站、碼頭的山牆、店壁等醒目處。還派人在各處宣讀:“嗚呼!大丞相可死矣!文章鄒魯,科第郊祁,斯文不朽,可死……為子孝,可死。二十而巍科,四十而將相,功名事業,可死。仗義勤王,使用權命,不辱不負所學,可死……雖舉事率無所成,而大節亦已無愧,所欠一死耳……”如果“志消氣餒”,“豈不惜哉”!

文天祥:被自己人“勸死”

王炎午如此大張旗鼓地勸文天祥去死,是有著社會心理基礎的。中國文化對文人的氣節和女人的貞節的重視,在進入宋代以後,已經形成了一種高調的社會文化。但能夠自覺實踐這種氣節觀的畢竟還是少數,多數人並不去殉難,而是勸他人為了崇高的道德價值做出犧牲。這種高調的道德要求在文天祥以前就已存在,在其後更甚,但是像王炎午這樣大膽地直接提出希望,形成對文天祥的道德輿論壓力的,還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次。

文天祥:被自己人“勸死”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終於殺身取義,壯烈殉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