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記,多情湘江

湘江,想來想去用多情來形容她最合適不過了,湘江最早見諸文字是《山海經·中山徑》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遊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後有“南極巫峽,北極瀟湘”之說,歷代詩人也多用瀟湘一詞,詩化了的瀟湘,更多的是相思、傷心,因此多情,曹雪芹著述《紅樓夢》以瀟湘妃子來形容林黛玉,也可謂是合適不過了,朋友說,寒秋下,湘江顯得沉靜,友人五人於中南大學覓得單車五輛,由嶽麓山下出發,沿湘江大道,夾著湘江,披凜冽寒風驅車前行,長沙初秋的風,乾冷帶勁,肆無忌憚地在諾大的馬路上延伸,此時的江面上白茫茫一片,湘江略顯睡意,橘子洲隱於其中,透出一種朦朧美態,湘江大橋一直從江的這一邊延伸到那一邊,直達長沙城中心,隔岸高樓錯落有致,樓不高,但也多,於初秋中矗立江畔,所謂望江大樓比比皆是,與橘子洲邊的望江樓遙相對應,眾人一路談笑風生,自然免不了談及毛澤東那首《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細細咀嚼,玩味詩詞的意境,感覺有點不對,“大家說說,毛澤東當時站在橘子洲頭,望著嶽麓秋楓紅遍,怎麼會是湘江北去呢?不是南去呢?如果是北,那也應該是北來,怎麼也不對,這跟地理方位不相符啊,是不是詩人搞錯了,大夥聽聽,頗有道理,一時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難道真的是搞錯了,想來偉人也有犯錯的時候,心裡暗喜,及至湘江大橋,順勢而下橘子洲,望著朦朧而去的湘江和橘子洲,頭腦閃現一個意念,”這湘江通往哪裡?“”洞庭湖“中南友人回答,”洞庭湖?“”洞庭湖“哦,是不是這樣,湘江的源頭是洞庭湖,初秋是枯水期,支流的河水倒灌回洞庭湖,因此地理上是北去呢?”應該是這樣,大家權且認為如此,大家慶幸,解決了毛澤東的"錯誤"對岸的喧譁並不能吸引我們,我們徑直而下橘子洲,因一首沁園春,這個小洲聞名海內外,現在已經開闢為旅遊區,眾多的遊客踏訪這裡,尋訪偉人的足跡,他們矗立洲頭,望著嶽麓,口裡唸唸有詞,細細體味著偉人當時的情懷,行走小洲之上,放眼而去,沒有漫山的紅楓,沒有百舸爭流,只有湘江靜靜的流淌,不知道人們此時此刻會不會憶起當年一群少年泅水而過湘江的場景,有沒有聽到那“誰主沉浮”的質問,又或者有人於寒水不禁中流擊水一番,我想湘江歷來是安靜的,春來秋去,有的只是曾經的一群風華少年在這片水土上激起波浪,多少年來激盪不息,但她卻隱於安靜,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懷,我想,湘江承載了湖湘學子的舊夢,曾國藩,左宗棠,毛澤東,朱鎔基,他們的成名,離不開湘水的培育與寄託,多少年後,毛潤之還想重遊湘江,湘江北去,涓流不息,寒來暑往,今日之湘江,該以怎樣的姿態養育瀟湘人民呢?或許,正像某些人說的,當今湖南,迫切呼喚經濟精英與商業巨賈,但我覺得,只要她保存著那種原情,這方水土,定會有屬於自己的一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