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灣區如何發展?這場高峯論壇給出了設想

2018-10-24 08:3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石瀟俊

浙江大湾区如何发展?这场高峰论坛给出了设想

今天上午,令國人等待許久的港珠澳大橋正式迎來開通,伶仃洋麵誕生一道新風景線的同時,也意味著珠三角聯通香港、澳門的城市群正在逐漸形成。

而在錢塘江兩岸,一個環杭州灣天然形成的大灣區城市群,在這兩年的發展同樣引人注目。上海、杭州、嘉興等七個城市分列兩岸,為助推杭州灣大灣區建設湧動澎湃動能。

從提出構想到打造世界級灣區,浙江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但未來之路如何發展,留給浙江無限想象空間。10月23日,浙江灣區經濟高峰論壇在杭州舉行,眾多行業代表就浙江大灣區經濟建設、資本市場法律服務建設、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等方面,探討浙江大灣區經濟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和機遇。

突破體制機制壁壘

當今世界格局中,經濟的競爭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是城市集群之間的競爭。在滬蘇浙皖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大灣區越來越成為浙江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

作為親自參與珠三角大灣區規劃建設的專家之一,中國高校城鄉規劃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員袁奇峰對浙江大灣區的發展不吝讚美之詞。袁奇峰說,杭州灣以上海為龍頭,以杭州、寧波為中心城市,舟山、嘉興、紹興、溫州、台州等市協同發展,強大的城市依託將成為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

杭州灣周邊地區,一直以來是國家重大改革先行先試的重點區域。這裡擁有浦東新區、舟山群島新區兩大國家級新區和上海、浙江兩大自貿區,兼有國際金融中心上海、互聯網時代崛起新貴杭州,以及世界級港口樞紐寧波。

袁奇峰從珠三角大灣區建設經驗出發,談到大灣區建設要突破體制機制的壁壘。另外,城市之間的規劃不能採取一個簡單粗暴的方式,需要從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規律出發,採取符合具體市場發展模式的手段和措施。

基礎設施實現互通

浙江大灣區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重中之重。通常意義上說,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可以分為三類:交通類、環保類、民生類。

龍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顏立群表示,在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環保類、交通類的基礎設施總體而言已經告一段落,但民生類的基礎設施建設,卻存在巨大短板。

早在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中國的體育產業要達到5萬億”的目標。顏立群介紹,從上海的情況來看,體育場、游泳館、羽毛球館等民生類基礎設施遠沒有滿足市場的需求,5萬億的目標還藏著巨大的潛力。

常見的基礎設施建設模式,有政府投資、城投投資、PPP模式。顏立群說,浙江大灣區要發展,除了要在基礎設施上投入更大的建設,還要找到一種機智,有效管理一些跨區域的基礎設施。

上述三種建設模式中,聽的最多的應該是PPP模式。大成律師事務所(杭州)分公司合夥人呂煒劼從律師的角度解讀說,PPP的最後一個“P”,有合夥的意思在裡面,也就是說,PPP項目是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同樣需要釐清相互權利和義務的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