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記憶」從「挨餓」到「吃好」 讓獲得感更加實實在在

「40年記憶」從“捱餓”到“吃好” 讓獲得感更加實實在在

金秋時節,秋風送爽。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9週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中華兒女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共同慶祝,比如喊上朋友一起吃飯就是不少人的選擇。時光過得實在太快,祖國大地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而今老百姓餐桌上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折射出社會的不斷髮展進步。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第一需求,是人們生活的第一要義。在這方面,父母感觸更深。父母都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那個年代由於食品、物資匱乏,吃的都是“大鍋飯”,吃不飽是常事。聽父母回憶往事,那時候玉米糝子湯都很難喝上一回。偶爾過節時候會發放玉米麵發糕,但也只是每人一小塊,更別說吃飽吃好了。

時代在發展,生活在變化。上小學的時候,商品經濟逐漸繁榮,菜籃子越來越豐富,吃飯已經不再是問題了。不過,這時候只是有東西吃,吃的並不是很好。事實上,對於多數家庭而言,玉米麵、紅薯麵條稀飯和窩窩頭都是一日三餐的主食。至今還記得很清楚,那會兒有商店可以用一個雞蛋換一包瓜子,於是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小夥伴拿著雞蛋往小商店跑。

進入初中後,勉強能吃飽,也吃不上什麼零食。要說真有零食,爆米花勉強算得上一個。北方種玉米多,等到玉米收回來曬乾後,爆米花就出現了。一個爆米花機,一個大框子,在村口一擺,就圍上來很多孩子。孩子們嘴饞,大人們似乎也是如此。比如,父母每次參加婚宴時都會在衣兜裡裝兩個塑料袋,為的就是能夠把飯桌上吃剩的東西裝起來,帶回來再慢慢吃。

上高中後吃的就豐富多了,有了更多菜品,還有肉吃。尤其是進入大學後,食堂裡的飯菜名目繁多,天南地北各式各樣菜餚應有盡有。在這背後,反映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個時候寒暑假回家,可以發現,吃個冰棍、方便麵等等,已經不再讓孩子們眼饞或奢望。對於鄉親們而言,過節吃頓肉也不再是很難的事,而且在量上也是分量十足。

等到上了研究生後,食品種類越來越多,“下館子”吃飯的人越來越多了。學校周圍,各種各樣的餐館、飯店都有很多。每逢過年過節,餐桌上冷盆、熱炒、清蒸、鍋煲,以及點心、水果等等,也是“一個不能少”。

40年改革開放,歲月變遷,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而今商場裡糧、油、肉、蛋、蔬菜、水果等琳琅滿目,品種甚是齊全。可以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推進,人民收入不斷增加,從吃不飽到吃飽,再到吃出健康、吃出品味、吃出文化,食物消費需求已經從追求溫飽向營養健康科學轉變。 

舌尖上的變化,見證了新中國69年的發展歷程,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在這個秋高氣爽的美好時節,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抒發對新時代幸福生活的真摯感受,共同表達對祖國最美好的祝福。而這,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最強勁動力。(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楊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