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升到8%意味著什麼?

5月10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公佈《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為鼓勵企業加大職工教育投入,

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准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此則通知發佈之前,這一比例僅為2.5%。

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升到8%意味著什麼?

專家認為,職工教育經費“升級”,是給職工技能提升和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持,讓職工企業雙獲利。提高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比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企業人員培養、人才及技術儲備、研發及科技創新的需求,增強企業發展動力,助力企業改革升級。

什麼是職工教育經費?

提及職工教育經費,雖然不少職工表示茫然無知。但它不是一個新鮮詞彙,是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用於職工教育事業的費用。我們看一下國內相關法規對職工教育經費的相關規定:

早在2002年,國務院就曾發文明確,“企業應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

2006年下發的《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明確企業應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並按照計稅工資總額和稅法規定提取比例的標準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60%以上應該用於企業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 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根據自2008 年1 月1 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第六十七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企業未按照國家規定提取職工教育經費,或者挪用職工教育經費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並依法給予處罰”。因此不按規定計提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是存在法律上的風險的。”

對職工有利,對企業更有利

“本次將稅前扣除限額從2.5%提高至8%,是用稅前減免的政策優惠,鼓勵企業增加職工教育培訓的支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表示。

“不論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戰略,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還是人才。”中國就業促進會原副會長陳宇認為,所需人才不僅是研發人員,更要有大量的高素質的一線製造人員。

而技能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僅侷限於學校教育。陳宇表示,隨著技術突飛猛進和產業升級換代,生產的設備、方法、技藝都在不停地更新,充足的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已經提上日程。一線職工的技術知識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可能不再是一般性的提升,而是“系統重啟”,必須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培訓。這時,用於技能提升的職業教育經費顯得尤為重要。

做好在職培訓,提高職工技能,必須調動起企業積極性。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依靠人才,而人才也存在知識和技能更新的問題和需要,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與高技術的同步。

“過去,職工教育經費的稅前扣除限額是2.5%,這部分錢雖是企業出,但不收稅,攤入生產成本。如今這部分比例提高至8%,實際上是提高並鼓勵企業增加人力資源的研發費用。”陳宇肯定道,“將來企業就得‘拼’這個”。

經費計提不足,使用上“重上輕下”

雖然國家鼓勵企業加大職工教育投入,然而,職工教育經費在企業中的實際使用情況不甚樂觀。

有調研發現,企業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部分企業沒有足額計提,而且有限的經費在使用上“重上輕下”,多向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傾斜,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用於一線職工的經費少之又少。

同時,使用經費進行培訓時還存在“內外有別”,中高層人員大多參加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外部培訓,以管理創新為主,層次較高,而一線職工大多參加企業組織的內部培訓,以崗位基本要求、安全生產知識為主,層次較低。

然而,一線職工越來越關注自身的教育培訓。調研顯示,63.1%的職工擔心目前的職業技能在未來會過時,有94.2%的職工有興趣學習新職業技術、知識或能力。參加培訓的職工中,有90.1%表示提高了技術等級或專業技能,48.6%表示增加了工資收入,78.3%表示提升了就業競爭力,44.8%表示調到了更理想的工作崗位。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認為,產業工人隊伍的平均受教育情況集中在中學階段,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這與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有很大差距。

這種背景下,大力加強職工教育培訓十分必要。

專家建議拓寬職工教育經費使用範圍

根據《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列支範圍包括:上崗和轉崗培訓;各類崗位適應性培訓;崗位培訓、職業技術等級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等費用開支。

而針對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上的學歷教育以及個人為取得學位而參加的在職教育,所需費用應由個人承擔,不能擠佔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對此,有專家表示,現在的情況和文件出臺的2006年大不一樣,很多職工參加技能培訓的願望和方式都有變化。不少企業將收入、晉升,與學歷掛鉤,導致一線職工自願參加繼續教育提升自己。

“現在經費比例增加了,費用向一線傾斜的更多了。”上述這位工會人士建議,

職工教育經費應拓展用途,支持職工參加與企業、產業發展相符的繼續教育,以適應形勢需要和職工多樣性的需求。

針對不少民營企業擔心開展技能培訓後的人才流失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認為,這樣的企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視不夠,依靠大量投入勞動力要素獲取效益,從長遠來看將制約企業發展。

李長安表示,由於人才是流動的,“如果大家都對職工進行教育培訓,大家都受益,如果都不願培訓,那勞動力流動到哪兒,都是缺乏技能和技術能力的”。

注:文章整理自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李丹青 吳鐸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