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現存最爲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爲著名的作品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在詩詞的殿堂裡,山水田園詩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山水田園詩源自魏晉南北朝,前期以陶淵明和謝靈運為代表,發展到唐代之後,王維、孟浩然成為傑出的領軍人物。這類詩展現旖旎迷人的風光、塑造雋永秀美的意境,語言清麗,風格恬淡,備受人們推崇和喜愛。

談到這類詩的源頭,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時期,而史上保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出自一代梟雄曹操的筆下,那就是《觀滄海》: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不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人才,在文學上造詣也極深,建安風骨指的便是以“曹氏三父子”為代表的藝術風格。“曹操古直悲涼,曹丕便娟婉約,曹植文采氣骨兼備”,袁行霈教授在《中國文學史》中如是評價。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而這首《觀滄海》便有著建安“風骨遒勁”的特徵,且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這首詩寫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那時曹操親自率領大軍大破東北部的烏桓,斬殺烏桓頭領蹋頓,逼迫其餘下二十多萬大軍投降。然後凱旋歸來,到了據考證秦皇、漢武曾登臨的碣石山,居高而臨下,俯視波濤洶湧的大海,於是心潮澎湃,吟下這首豪情滿懷的樂府詩。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開篇點題,交代觀海地址。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極為必要。點出地點是在以往帝王登臨過的碣石山,常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此山非普通的山,因秦皇漢武登臨,自然不凡。其次,交代了地點既然是山頂,那視角就與在山底、在海邊完全不同,是俯視,而俯視顯然和仰視、平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俯視就有君臨天下之感,豪邁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隨著一陣蕭瑟的秋風,海上頓起萬丈狂瀾,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似乎之前溫文爾雅的大海發怒了。正當我們驚訝於眼前洪波巨浪的時候,詩人卻又把筆觸從蒼茫的海上轉移到浩渺的蒼穹,把我們拽入一個瑰麗、恢弘的想象境界中去。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於是這首詩中最為瑰麗,也是最為膾炙人口的名句誕生了。日月出東方,落西方,大自然不變的規律,週而復始。但詩人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似乎壯觀如日月,也似乎從來沒離開過大海的懷抱,似乎是從大海中吞吐出來的彈丸,大海就像母親一般包容著日月。而燦爛無比、橫貫蒼穹的銀河,在詩人的筆下,似乎也是發源自海底。日、月、銀河,這三個大概沒有別的東西可以代替的東西,偉大而又輝煌。但在詩人的想象世界裡,它們似乎是大海的孩子,離不開大海的懷抱,而大海似乎是它們的母親一般。這種想象,何其恢弘雄偉?同時又讓人感到和藹親切。這種想象和境界,除了曹操,誰還能有如此霸氣,如此豪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為樂府詩配樂而作,每一章末尾都重複一遍,和內容沒啥直接關係。

史上現存最為完整的第一首山水詩,也是寫大海最為著名的作品

寫這首詩的時候,曹操年已半百,他把自己昂揚的鬥志、一統天下的壯志豪情以及憂世情懷一併寫入詩裡。這也造就了《觀滄海》具有豐富、深邃的內容,同時也體現出曹操蒼勁古直、慷慨悲壯的風格。

關於史上第一首保存完整的山水詩,您又是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