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否决意预算案 要罗马“守规矩”

欧盟否决意预算案 要罗马“守规矩”

10月18日,意大利经济财政部长特里亚(左)和欧盟经济事务专员莫斯科维奇。(图片来源:法新社)

【欧洲时报综合报道】据法新社10月23日发自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的消息,欧盟委员会当天否决了意大利2019年预算草案。欧盟以赤字过高为由,要求罗马当局3周内提交修正草案。意大利两位掌握实权的副总理当即表示不接受欧盟的决定。

欧盟与意大利预算争议加剧让外界担心,在欧盟与意大利预算之争持续升温的情况下,欧元区恐再起动荡。对此,欧元区负责人认为不必过于紧张,其依据是意大利跟希腊不能相提并论,不会再度爆发波及整个欧盟的债务危机。

意大利9月底提出其2019年预算方案,欧盟指责其财政赤字计划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4%,除较前任政府高出2倍以上,更逼近欧盟规定的3%上限,担忧此举将使得意大利结构性债务占GDP逾130%的现象更恶化,表示“严重关切”赤字比率,呼吁修改预算,以符合欧盟财政稳定规定。意大利10月22日致函回复欧盟执委会,表明坚持明年扩大赤字预算计划,因此欧盟23日开会讨论后,否决意大利2019年预算案,这是欧盟首度拒绝成员国预算案。

欧委会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23日在斯特拉斯堡表示,“意大利政府有意、公开违背此前作出的承诺”。欧盟委员会经济专员莫斯科维奇当天下午也就意大利坚持推出原定预算提出批评:“我们面对的并非偶尔踩线的违规,而是某些人明知故犯、不在乎外界反应的做法。”不过欧盟也放低姿态,表示沟通大门未关闭,希望继续与意大利当局进行有建设性的对话。

在欧盟退回预算案后,意大利有3周时间可以提出修正案。

为何对意“严”对法“松”?

意大利是欧元区第3大经济体,在民粹政党今年6月组成联合政府之后,推出了扩大公共支出、提高工资等以刺激经济计划,因此被欧盟视为反紧缩政府。欧盟委员会23日指出,意大利的新预算显然不符合稳定欧元区经济的规划。

欧盟解释说,对于欧元区成员国的预算,主要考量并非仅仅眼面前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从中期看其经济发展轨迹,即预算是否体现经济发展的良性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意大利的预算虽然赤字为2.4%,并未触及赤字3%上限,但考虑到意大利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超过130%,而且没有提出盘活经济、提高竞争力的举措,这样的预算只会加剧其债务负担,而难以扭转经济恶化的趋势。欧盟对法国的预算(赤字2.8%)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理由是法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呈现活力和增长的良性趋势,因此对法国的预算只提出了警告,而未否决。

近几周来,围绕着意大利的公共债务问题,罗马与布鲁塞尔之间一直争吵不休。10月22日,意大利财政部长特里亚致信欧盟委员会,表示他明白新的预算案不符合欧元区财政稳定条约,但是面对“糟糕的、尤其令社会下层民众受累的经济状况”,扩大赤字是“艰难却必要的决定”。他在信中还强调,扩大赤字“不会对意大利以及其他欧洲国家造成风险。……如果不这么做,意大利经济就会陷入新一轮衰退。”他还表示,意大利不会退出欧元区。意大利总理孔特也解释说,2.4%的赤字率是上限,并称意大利会作出努力,“我们并不一定要让赤字高达2.4%。”孔特还表露出妥协的意愿,称如果欧盟委员会不同意意大利的预算案,“我们就应该坐下来谈谈,一起想办法”。

民粹派强硬回应欧盟“攻击”

但是被视为民粹派的意大利副总理、北方联盟领导人萨尔维尼和另一位副总理、五星运动领导人迪马约则坚持强硬立场。

萨尔维尼22日宣称,如果欧盟委员会拒绝预算案,意大利“不会后退半厘米”。在欧委会23日宣布否决意大利预算后,萨尔维尼表示:“这绝对没用。这些投机分子得知道,我们不会退缩。他们攻击的不是政府,而是人民。这种事情让意大利人更加恼火,然后又有人会抱怨欧盟声誉降到了最低点。”

迪马约在欧盟宣布决定后也表示:“我们知道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不会停步。我们知道自己是意大利人福利的最后保障。因此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我们知道,如果我们退让,就会有人立刻派来支持银行、支持紧缩的专家。因此,我们不会让步。”

面对日益升温的意大利预算之争,有人担心会再次引发欧洲债务危机。对此,欧盟领导人试图安抚市场。欧元稳定机制主席雷格林23日下午在卢森堡表示:“意大利未遵守欧盟规定,这确实有风险;但是意大利不会成为下一个希腊。不要因此而恐慌。意大利并非丧失竞争力,预算赤字也并非高得离谱,再说意大利债务的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自身化解的。”他承认,预算赤字可能会对意大利银行系统造成一定的风险,但他认为风险外溢的可能性不大。

市场惊恐 意大利相对“淡定”

他的表态似乎对稳定意大利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当天米兰股市并未表现出惊恐,仅下跌了0.86%。不过,巴黎、法兰克福和伦敦似乎不那么淡定,分别下跌了1.69%,2.17%和1.24%,跌幅都超过意大利股市。虽然市场的反应不能一概归于意大利预算引起的风险意识,但分析人士认为这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