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魯迅文學獎爲何頒給了這樣一本小說?

一襲長袍,一把摺扇,一塊醒木,一位臺中央的說書人;一張椅子,一把瓜子,一碗香茗,圍坐著的聽書人。

臺上的那位嬉笑怒罵,口若懸河,臺下諸位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今夕何夕。

歷史、神怪、武俠、言情……方寸之地演繹江湖恩仇,風生水起。


今年魯迅文學獎為何頒給了這樣一本小說?



讀馮驥才的這本《俗世奇人》足本竟有聽一絕妙說書人說書之快感,半文半白、詼諧幽默、酣暢淋漓又回味悠長。

該書以清末民初天津衛為時代背景,講述了三十六位奇人奇事。一人一篇,短不過幾百字,長不過千餘字,各不相關,獨立成章。

都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這話不錯。天津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商埠碼頭,居民五方雜處,性格迥然相異。燕趙故地,血氣方剛;水鹹土鹼,風習強悍。一座城市的精氣神也正是體現在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上。

開篇蘇七塊乃天津衛掛頭牌正骨拿環的醫生,醫術高超自不用說,有本事也有脾氣。天津話叫“各色”,放南京這邊就是“夾森”。因為他有個規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屬,必得先拿七塊銀元碼在臺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絕不打理。有人罵他認錢不認人,能耐就值七塊,故而送他這個挨貶得綽號——蘇七塊。


今年魯迅文學獎為何頒給了這樣一本小說?



當時這七塊銀元什麼概念?清末民國初期,五個銀元可以買一頭大水牛,一個銀圓可以買30斤大米。可見要價不菲。但他真的是一位掉進錢眼裡的主兒嗎?明面上他看似刻薄,一分一釐不能少,背地裡還是免費給付不起銀子的三輪車伕接了骨、送了藥。

好事兒做了,為什麼就不能當個被人交口稱讚“醫者仁心”的好大夫,非得揹著個“蘇七塊”罵名的醫生呢?只因為“立的規矩不能改”。

酒婆是文中36位奇人中比較特別的一位,沒人知道她姓甚名誰,甚至沒人說得清她的長相,只知道她是首善街這家最末尾的一家小酒館的頭號酒鬼。人人都知道,這家酒館只賣一種山芋乾造的摻水的假酒,價錢賤,酒味大。連街上的貓都丟不了,循著味就找回來了。就是沒人捅破這層窗戶紙,該喝喝。


今年魯迅文學獎為何頒給了這樣一本小說?



這酒婆每天兩角錢來換碗酒,舉手揚脖,碗底一番,乾淨利落。喝完就走,東倒西歪卻從沒出過事兒。直到有一天,酒館老闆娘有了喜,老闆良心大發,不再往酒裡摻水了,開始貨真價實賣酒。

悲劇出現了,那日酒婆竟在路口出了事兒。酒館老闆知道這事兒後更彆扭了,反問自己:到底是騙人不對,還是誠實不對?不然為嘛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


今年魯迅文學獎為何頒給了這樣一本小說?



作者馮驥才也是個奇人。這些出身市井的底層人物被他描摹的有血有肉,風土人情、古典傳奇噴薄而出。刷子李、風箏魏、泥人張憑手藝博得滿堂彩,站在大街中央吃葷、亮堂;張大力丟下石鎖大笑離去,北地豪氣躍然紙上;燕子李三“蜻蜓點水”盜亦有道;文混混劉道元假死看破世態炎涼……

這一段段風月軼事有善有惡,有醜有美,有真有假。但即便是最難堪的假醜惡,也不藏掖、不遮醜,不隱惡。就像快樂與痛苦,善良與醜惡真的涇渭分明嗎?既如此,那唯求它鮮活真實。

2018年8月11日,《俗世奇人》足本獲得了魯迅文學獎。這樣的短片小說可以獲得國內最高的文學獎,足可以證明中國的作家面臨怎樣的寫作狀態——說說以前的故事吧,就像電視裡的清宮劇。

反正大家都愛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