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古代神話中流傳的“精衛填海”、“女媧補天”、 “愚公移山”,孔子倡導的“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漢使蘇武的飲雪吞氈,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賦《離騷》、司馬遷忍辱而作《史記》等等,無不體現出中華民族剛強堅毅、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就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從中汲取思想精華,結合新的實踐不斷髮揚光大。

——2011年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二〇一一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出 處

出自《論語·第七章·述而篇》。

原文: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釋 義

在學習時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沉浸於學習之樂而忘記了憂愁,甚至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啟 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肩負新使命,走上新徵程,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從中獲得精神鼓舞,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自覺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實現新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