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大家好!如今文牧野導演的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獲得無數好評!“每個人都有生病的時候。”帶給了很多人莫大的觸動。電影將所謂的“惡”歸咎於:萬惡的大資本家。引導大家將矛頭指向“藥商”。讓主角與惡勢力形成了對立的陣營,以此來突出主角的正義。

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帶來的是一部很早以前的電影了——《親愛的》。《親愛的》也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的電影。可能許多小夥伴都不是很沒明白電影為什麼要叫《親愛的》,這是因為電影的配樂名叫“親愛的小孩”,而影片中的“小孩”走丟了,所以電影就叫:《親愛的》。相比之下,這部電影裡沒有絕對的“惡”,但卻給了人們更大的深思。

整部電影講訴了一個小孩走丟了之後他的父母瘋狂尋找,找到之後“養母”又爭取另一個“被拐”孩子的撫養權的故事。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影片的聲音可以說是整部片子最催淚的亮點了。

電影在剛開始的時候插入了一個看似不重要的片段——父親田文軍抱著兒子,教兒子唱民謠: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底板凳,都是木頭。

其中,“都是木頭”這一句是兒子來回答的。這就為幾年之後,當他們找到兒子時,兒子不在記得他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在我們看到夫妻二人筋疲力盡,想喚起兒子對他們的記憶,唱起當年的民謠時,我們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電影的開頭,兒子對於民謠的熟悉,不自覺的認為兒子可以流利的接上這個民謠。可是現實中兒子的手狠狠地打在父親的臉上,同時也狠狠地打在觀眾的心裡。讓人心生不忍,為之心痛,為之悲哀。

有人會說這種悲哀來自於:臺詞。但是事實上,這種悲哀來自聲音,前後喜悅與絕望的聲音直接傳達給觀眾感官上的震撼,帶來了絕對的高於“臺詞相似,情景不同”的震撼。是一種電影的常用的“聯想”的手法。

另一個片段中:父親田文軍尋找兒子,本是十分焦急的場面,十分嘈雜的場景,但播放卻不是急促、雜亂的音樂,而是舒緩、悲涼的音樂。雖然觀眾都已猜到了找不到孩子的結果,

但悲傷的音樂不僅僅的印證了這個猜測,更是放大了這個猜測,為還在尋找孩子的父親感到更加強烈的悲哀。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影片除此之外還有一處聲音值得我們關注:鵬鵬剛剛走丟的時候,父親田文軍報案,及警察回答時的語氣。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中國法律規定:24小時之內失蹤人口不會立案。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法律條文,但這卻在當時的社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認為這樣一條法律是不合理的,原因何在?——電影裡的聲音。

電影中的警察說話時的語氣像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帶有一種世態炎涼的淡漠。每個人都有可能丟小孩。而電影中有確實是因為這一條法律耽誤了找孩子的時間。“符合辦案程序”的說法同樣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如果都是這樣一個警察,這樣的語氣,相信每個人都會感同身受的絕望。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親愛的》影評:來自聲音的觸動——沒有買賣,就沒有拐賣

影片將拐賣撫養孩子的李紅琴塑造的像是一個受害者,她有什麼錯呢?只是一個可憐人罷了。而影片中唯一的惡人甚至沒有出過場,活在李紅琴的回憶裡。小編覺得這就是《親愛的》的更高明之處——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沒有刻意的引導觀眾,也沒有給出導演自身對於這件事的看法。

電影中有一句話:沒有買家就不會有買家,就不會有拐賣。說到底:這樣的“丟孩子”的悲哀來自於人性的“惡”,是需要我們共同去使之變得美好的!

親愛的小孩,快快擦乾你的淚珠,我願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