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缺席的人販子

首先說,《親愛的》確實是一部感人的電影,可稱年度“催淚彈”,從鵬鵬丟失的那一刻開始,兩個小時的影片基本被無聲的眼淚和哽咽所包裹,一直到最後《親愛的孩子》歌聲響起。雖然說悲劇的至高境界應該是“哀而不傷”,但一部電影能讓觀眾從頭到尾掉眼淚也是很不容易的。

《親愛的》:缺席的人販子

一個與犯罪有關的題材,居然沒有什麼徹頭徹尾有名有姓的“壞人”,這正是導演陳可辛對自己這部作品的解讀:“不是很黑很白地講故事,人生很多時候就不是黑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被害者。感情不能代替,不論血緣是誰的。”於是,影片前半段肝腸寸斷尋子的田文君、魯曉娟令人同情,而後半段人販子老婆李紅琴痛徹心肺踏上尋女路,令人同情的程度卻也相差無幾。甚至故事中那些看上去有點冷漠的“公務員”:被無數糾紛弄得焦頭爛額的法官、非失蹤24小時不立案的警察、沒有死亡證明不給開準生證的計生委工作人員、堅持不讓李紅琴“騷擾”女兒的福利院院長,也並不是刻意刁難的嘴臉,不過是源自於規則的不得已。從這種觀感來看,導演想要觀眾去體會的那種“換位感受(而非思考)”已經成功了。

《親愛的》:缺席的人販子

然而,微妙的是,在這個故事裡其實真正至關重要的那個人,拐走鵬鵬、撿走吉芳的人販子,李紅琴的丈夫,始終沒有出現在影片中。這個缺席的人販子,令我有一種感覺,似乎陳導對“人生沒有黑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被害者”這一中心思想還不是那麼堅定那麼大膽那麼理直氣壯。其實,在現實世界裡,被拐賣兒童與購買兒童的養父母之間建立真情實感、被解救以後反而和親身父母生疏冷漠的事,一點兒不都不少見,但影片選擇的這個故事,在每年那麼多那麼多的拐賣兒童案件中,只是特殊的那一個,與孩子親身父母相對應的“李紅琴”並不是那種明知而故犯的買賣者,而是一個並不知情、且被自己丈夫欺騙多年(騙她說她不能生育)的受害者,所以她能夠得到觀眾的同情。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她的丈夫、那個人販子,一定沒那麼容易、甚至或許根本不可能得到體諒和同情,即使他也和“楊吉剛”、“楊吉芳”建立了“不能代替的感情”,所以,他乾脆缺席了。

《親愛的》:缺席的人販子

這是不是說明,人生固然有很多灰色的不得已,但這終究不是能用自己的不得已去傷害無辜他人的理由?

其實,所有大膽展現加害者內心世界的影片,受害者也都是缺席的。例如講述充當人肉炸彈的恐怖分子心路歷程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影片《天堂此時》,深入挖掘兩個巴勒斯坦青年內心世界的同時,被賽義德的人肉炸彈炸死的公交車裡的以色列人,卻也只是以“受害者”的符號作為影片的背景出現而已。

《親愛的》:缺席的人販子

總的來說,陳可辛是個柔軟而溫情的人,他很擅長把電影拍得既動人又感人,《甜蜜蜜》、《中國合夥人》到《親愛的》,都是這樣。可能,力度是他唯一比較欠缺的吧。

三個主演裡,最喜歡黃渤的表演,一向被譽為“喜劇之王”的黃渤這次扮演一個十分接地氣的悲情角色,演技有渾然天成之感,演員的相貌也加分不少。相反,趙薇扮演農婦李紅琴,雖然已經特意化了老妝醜妝,表演中也在努力降低自己的氣質檔次,但終究還是感覺離真正的“李紅琴”差那麼幾分,這人的氣質真挺難掩飾的。至於郝蕾,角色與自身反差不算很大,所以表演也不如前兩者有戲劇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