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这三幅画,绝了!


齐白石这三幅画,绝了!


中国画讲究含蓄,画中有画还不够,还需画外亦有画。全画出来便没意思了,要能看到画外之物、画外之情,能让人回味。如当初宋徽宗的考题: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等,讲究画外意蕴,能引起观者的想象和思考。齐白石作为中国画的大家,在这一点上,也做得很好。

画《放牛图》,真把牛给“放”了



齐白石这三幅画,绝了!


齐白石《放牛图》2015年北京匡时春拍 成交价2012.5万元


齐白石这幅作于1937年的《放牛图》很有意思,名字叫“放牛图”,画面中却不见牛的踪影,反而是画幅上方开满桃花的桃枝占据画面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那从哪里突出画的主题呢?这就是画家独具匠心之所在,他没有直接将牛描绘于画面之中,而是通过画面下方板凳上放着的栓牛的绳,来含蓄地表达放牛这一绘画主题。令人观后不禁莞尔一笑,赞叹其高超的绘画技巧之余,更佩服画家精妙的构思与画面处理。

能有如此“顽皮”的视角,与齐白石“草根”出身有着必然的联系。齐白石自幼家贫,故曾为牛倌。在他关于儿时生活的作品中,对放牛多有述及,如“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又如“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捻角牧牛还。”而在他的画中,也许是因为牛的体型硕大,如马、虎、驴一类,并不是齐白石的常用题材。所以,在为数不多的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中,其视角不是世俗的,也不是他人的,而主要是牛倌的。

此件《放牛图》有文人画写意的诗性意态,又有草根出身的乡间情趣,更多的还是那份童心的灿烂。画中,放牛不见牛;画外,自然有脱缰的牛与贪玩的牛倌。这种表述,是艺术的,也是文学的,更是人生的。

画蛙图不见蛙,却有如闻蛙声之感



齐白石这三幅画,绝了!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1951年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91岁时为老舍先生画的一幅水墨画。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蛙声”怎么画?据说老人为此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最后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焦墨画了两壁山涧,中间是湍湍急流,远方用石青点了几个山头,水中画了六个顺水而下的蝌蚪。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青蛙妈妈在山的那头呢,蛙声就顺着山涧飘了出来十里。

画蛙图不见蛙,观众却有如闻蛙声之感;由蝌蚪联想到青蛙,使人从简单的二维空间跨越到了四维空间,如此巧妙绝思,不得不佩服!同时,还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境界!

摘自:第一收藏1cang

点击链接,即可开启专属您的艺术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