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不可否认的讲,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很强盛,主要形成了一下五大流派。

一、吴昌硕与"吴派"  

吴昌硕是个资质良好,才华横溢,既按自身条件、审美取向去接受传统,又善于变法的艺术大师。他久寓上海,承海派之余韵,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吴昌硕诗、书、画、印都有强烈的个性。其书法与绘画、篆刻,从题材、意趣、表现手法不脱文人画范畴,而能审时度势,赋予新意。他是职业金石书画家,当时洋画与其他洋货一样充斥市场。他要卖掉作品,必须不断更新。既为了谋生,也为了抵制洋画。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吴昌硕注重扩大影响,有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利用社团力量,社交方式等。是一位主动出击,惨淡经营的典范人物。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吴氏收徒授艺以人品才能为重。弟子中有名门之后(如陈衡恪)、农家子弟(如赵古泥)。1913年10月(农历九月)"西泠印社"成立后,日本著名金石书画家河井仙部、长尾甲二人渡海来到杭州加入该社,对吴氏极为敬重,多有请教,虽未拜师,也为"吴派"在日本造成较大的舆论影响。"吴派"弟子不仅善书,也精于绘画、篆刻。更具有传播意义的是,其传人在南北各地皆有较高的地位与社会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二、康有为与"康派"

康有为是杰出的思想家,也是著名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戊戌变法的失败,对康有为个人而言,换来的却是名震海内外。纵使目不识丁者或不喜爱金石书画者,也知道他的名字。这对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常常产生未可限量的传播作用。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康有为竭力倡导艺术变法康有为是位教育家。从著述等身到《广艺舟双楫》康氏著作,据张伯桢《万木草堂丛书目录》统计,经史子集四部计137种,多为理论书。这就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提高了他的书法研究与创作的品位。最重要的为《广艺舟双楫》,这是" 晚清最重要的书法理论专著,曾影响了整整一代书风"。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因康氏是广东籍书法家,对50年代后的港、台、澳与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三、郑孝胥与"郑派"  

郑孝胥虽然人品不行。但他在书法上的建树与流派的形成与传播则另当别论。对此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郑氏明确"贬黜馆阁书体"、"卑视晋唐格辙",认为"师古不可盲从"等四端;主张自我创造,不拘于古人之范围。他将古代诗学理论中的审美取向,移植、演化为书法创作的美学思想。虽没有康有为"尊魏" 之说的强烈反响,但对流派形成与追随者有宣扬鼓动作用。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郑氏的弟子如赵叔雍、曹聚仁、卓定谋、曾小鲁、徐志摩、李唐、郑洪年、李家煌、林语堂、马诗癯、赵正平以及归纳研究郑氏书论而成《海藏书法抉微》的张谦等人。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四、李瑞清与"李派" 

李瑞清的书学熔铸古今,不偏不倚,至博且精,勇开风气,所播深远直至当代。除中国画由中国教师传授外,全请日本教师担任,沿用西方国家学制与教学方法。开了全国美术教育之先河,饮誉国内外。为"李派"形成奠定基础。此时尚局限在文化教育与学术界。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在当时扬碑抑帖的形势下,李氏力主碑帖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并接受沈曾植等友人纳碑入帖的建议,对帖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自"二王"顺流而下,旁撷唐宋,直至董其昌等一切行草书。后集成《清道人临阁帖》问世,广为流传。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李氏认为,"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之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见。书未成,今只得以器分派。"此乃近代书法家率先立言者。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例如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虽不同科,但皆为两江师范学堂毕业生,先后又成了李氏入室弟子;李健原是侄儿,朝夕相处,所学更多。这几位皆久在高等学校任教,弟子、再传弟子不计其数。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毋庸赘言,"李派"的影响主要在教育界。它的一代又一代的承传与发展,恰好是书法艺术从文人余事发展到学科化、体系化的有力佐证。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五、于右任与"于派" 

于右任在民国时期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开国元老之一,身居要职,尤为关心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凡与书法有关者,事无巨细,每必躬亲,竭尽全力,实在是功高盖世。客观上有利于流派形成并远播国内外。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1932年于氏在上海发起成立标准草书研究会(后为标准草书社),广收历代草书字迹,拟定标准,便于推广。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刊印初版《标准草书》,每年举行标准草书展览一次以扩大影响。1941-1948年,《草书月刊》计出6期等。虽逐渐演变为纯书法活动,但喜爱书法者,无人不知于右任的大名。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1936年6月,于氏以笔试法写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先后印有10个版本广为流传;他为书法家、篆刻家的题字,书法论著的序跋,直至社会团体、店铺招牌的书写,大多为其个性强烈的书体。一眼望去,非君莫属。

民国时期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大流派,个个都不简单

国内有刘延涛、胡公石、李生芳、周伯敏等人。在他指导下,刘延涛著《草书概论》,1943年由说文社出版;在他命意之下,刘延涛笔述《标准草书释例》,由中华书局出版。私淑弟子不计其数。就海外而言,尤其是日本、韩国等,直到90年代依然薪传火种,代不乏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