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名色”—佛教术语佛学辞典简释

FROM:《佛学大词典》

【名色】:梵语na^ma-ru^pa,巴利语同。为名与色之并称。属十二缘起之第四支。又作名色支。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自语意而言,“名”指心的方面,“色”指物的方面。又,“名色”亦为五蕴之总称,此乃因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为心法,无形体可见,而须藉名以诠显之,故称四蕴为名;色蕴系极微所成,为有质碍之物体,故称为色。

  关于名色之意义,诸宗派有不同之解说:有部等由胎生学理解十二缘起,主张十二缘起之各支皆以五蕴为体。其中,托胎结生时之一刹那位之五蕴,称为识、识支;托胎后,在眼、耳、鼻、舌四色根未起,六处未满之前的胎内五位,称为名色、名色支。然唯识宗则以名色支为异熟蕴之种子,即识等五支由无明、行二支之资助,能引生当来之果,称为异熟无记之名言种子,其中,除本识、六根、触、受之种子外,其余皆为名色。或谓五蕴之种子皆为名色。

  此外,若将十二缘起由论理之条件与关系来说,则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即名色为识之对象,依六处之机能,由识认知一切法。[《长阿含》卷;《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俱舍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九、卷五十六、卷九十三;《顺正理论》卷二十六、《大乘义章》卷四、《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下](参阅“十二因缘”337)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名色】:(梵巴na^ma-ru^pa,藏min%-dan%-gzugs),名与色的合称。十二因缘之一。又称名色支。为五蕴之总称,即以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此,“名”相当于精神作用,“色”相当于肉体。

《大乘义章》卷四〈十二因缘义〉释其语义,谓(大正44·547b):“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故《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故说为名。色相形现可以现见当相名色。十二因缘通而论之皆是名色,良以此支色心始具,名色相分段故偏名支。”

此谓色蕴之相显著,故就当相称之为色。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即主为心)冥漠难彰,故从表诠总以为名;且十二因缘皆以五蕴为体,故合称之为名色。虽如此,然今系特于色心始具之位立此称。

依说一切有部所说,在十二缘起之中,名色系由识所起之结生第二刹那以后的胎内五位。《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云(大正27·119a):“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剌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俱舍论》卷九云(大正29·48b):“于母胎等正结生时一刹那位五蕴名识,结生识后,六处生前中间诸位总称名色。”即结生初刹那位之五蕴称为识支,而第二刹那以后、色心始具、未起眼等四色根、六处未圆具间的胎内羯剌蓝等五位则称为名色支。

然而,唯识大乘说二世一重因果,以识等五支为所引支,以名色支为异熟蕴种子,故与《大毗婆沙论》等所说有别。《成唯识论》卷八云(大正31·43c):“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此中,识种谓本识因,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

此中有二说,一说认为识等五支是指由无明、行二支资助,生当来果的异熟无记名言种子。其中,除本识与后之六入、触及受三者外,其余想蕴的全部及色行识三蕴的少部分种子为名色所摄。一说认为名色总通五蕴,但随胜唯以四蕴种子为名色所摄。《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一(下)认为前说是就不杂乱之体而论,后说是就杂乱之体而论。

[参考资料]:《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瑜伽师地论》卷九、卷五十六、卷九十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二十六;《俱舍论光记》卷九;《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本);中村元《原始佛教の思想》。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名色】:(术语)五蕴之总名也。受想行识之四蕴为名,色蕴之一为色,受等之四蕴,皆心识之法,而无形体之可见,但以名而知之,故云名。色蕴之一,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故谓为色。色者质碍之义,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渐渐生长,五蕴完具,谓之名色支。《大乘义章》四曰:“言名色者,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身形质碍,称之为色。良以心法冥漠难彰,非诠不辨,故从诠目说以为名。”《法界次第》上曰:“心但有字故曰名也,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法华玄义》一曰:“心如幻炎,但有名字。”《俱舍论》十,有四释。其第三释曰:“随名显故。”同《光记》八曰:“随名显故者第三解,无色四蕴相隐难知,随名显故,标名称故。《婆沙》云:有说色法尘显,即说为色。非色微隐,申名显故,说之为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名色】:1、五蕴的总名,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的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中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的时候,叫做“名色支”。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名色】:1、名即识心,色即羯逻蓝也。此之名色,是胎中初七日之形位,诸根未成之称,即五蕴肉团之体,是为胎中现在果也(梵语羯逻蓝,华言凝滑。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2、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谓从托胎已后,至第五个七日,名形位,生诸根形,四支差别,是名为色。(四支者,即两手两足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名色】:名色者,五蕴之总名。受想行识之四蕴曰名,色之一蕴曰色。受等之四蕴,皆为心识之法,无形体可见,仅可知其名,故谓之名。色之一蕴,为极微所成,有质碍之物体,是谓之色。[表]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名色】:p0585。《瑜伽》九卷十三页云: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又云: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若彼能生大种,曰色。所余曰名。

  二解:《大毗婆沙论》二十三卷十三页云:云何名色?谓结生已,未起眼等四种色根,六处未满,中间五位。谓羯刺蓝、頞部昙、闭尸、键南、钵罗奢佉,是名色位。

  三解:《集异门论》一卷十页云:名云何?答: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及虚空、择灭、非择灭,是谓名。色云何?答:四大种及所造色,是谓色。

FROM:《法界次第初门》(隋·智者大师 撰)

【名色】:一名,二色。今辨法界初门。先从名色而始者。至论诸法本原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曾有二。不二而辨其二者。以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分别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

 一切诸法中  但有名与色

 若欲如实观  但当观名色

  虽痴心多想  分别于异事

  更无有一法  出于名色者 

一名。心但有字故曰名也。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为名也。

二色。有形质碍之法谓之为色。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 编)

  【名色】: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作缘。

FROM:《藏传佛教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名色】:十二缘起支之一。四名蕴和色蕴二者相依而起。 《佛学词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