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循吏孙叔敖:他的丰功伟绩,值得了解一番

为官者,清廉二字最为重要,被司马迁在《史记.循吏传》中列其为第一人的是楚国名相--孙叔敖。

第一循吏孙叔敖:他的丰功伟绩,值得了解一番

孙叔敖

流经河南神固始县的史河,是淮南河南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春秋时期,这段河流经常洪灾频发,百姓们经常流离失所,生计无着落,生长在水乡的孙叔敖,深知水患给农业带来的损失,而且淮河以南的寿春,更是当时楚国的主要粮食产地之一,这里的粮食丰歉,对人民的安定和军粮的供应关系极大。

于是,他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家产,率领十多万民众在史河安闸筑坝,借助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一共历时三年,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今安丰塘)

第一循吏孙叔敖:他的丰功伟绩,值得了解一番

芍陂

"功施当时,泽及后世”,经过改造的史河,直到今天还造福当地的百姓,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淮河时多次提到孙叔敖,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治水专家。

孙叔敖是古代为官清正廉洁的典范,他成为了楚国令尹(相国)后,当时的隐士狐丘丈人(曾为楚庄王相国三个月)就对他说:“人有三怨,爵位高者,人们妒之;官位大者,君主憎恶;俸禄厚者,人们怨之。

第一循吏孙叔敖:他的丰功伟绩,值得了解一番

楚相孙叔敖

孙叔敖听了之后,并没有否认这三者的存在,他向狐丘丈人阐明了自己居处高位而避免三怨的方法,他说:“我的爵位越高,更要常怀谦卑之心,以广大民众为基础,正是由于他保持这种卑下心态,位居高位却能免遭一些嫉妒。

其次,我的官职越大,雄心会越小,会慎重的按照自己权利界限范围去处理事情,绝不擅权做超越本分之事,留给君王更多的权利发挥余地,从而避免了君王的憎恶。另外,贪图享乐非我本性,俸禄越厚,施惠于民就能越广博,由此民众就失去了怨恨的基本理由。

孙叔敖当上令尹后,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的治国方法,极为重视民生经济。

当时楚庄王认为楚国通行的铜币(蚁鼻钱)重量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使得百姓用了不方便,而蒙受巨大损失的商人都纷纷放弃商业经营,市场严重萧条得令百姓都不愿意去城里居住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孙叔敖知道后,赶紧请求楚庄王恢复原来的币制,市场才又得以恢复原来的繁荣的局面。

第一循吏孙叔敖:他的丰功伟绩,值得了解一番

战国蚁鼻钱

后来,楚庄王又认为楚国的车子太小,打算命令全国统一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知道后赶紧劝谏,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

他还注重牧业和渔业的发展,劝导百姓利用秋冬农闲季节上山采伐竹木,再在春夏多水季节通过河道运出去卖掉。这样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利于国家富足和百姓生活的改善。

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在楚与晋大战于邲时,由于他的智慧辅助,使得楚庄王打赢了这场战斗,晋军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

在孙叔敖的悉心治理下,楚国成了当时春秋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一生为官清廉简朴的他对楚庄王多次的重额封赏都坚持不接受,《韩非子.外储说左》中记载:“孙叔敖任楚相,坐的是母马拉的普通车子,吃的是粗饭、菜羹、干鱼的的膳食,冬天穿羊皮衣,夏天穿葛布衣,面带饥色”。

公元前630年,38岁的孙叔敖病逝他乡,持廉至死的他,甚至连一副棺材都没有,家徒四壁,他死后,儿子只能靠打柴为生,但他这种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与丰功伟绩却被人们铭记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