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这首脍炙人口的夜曲是肖邦在20岁左右创作的。小夜曲,在罗马时代具有“夜神”之意。顾名思义,它一定具有充满梦幻般、优雅、抒情、忧郁、幽静等色彩。这种体裁的创始人是18世纪英国作曲家费尔德。而把这种体裁发挥至极致的,则是音乐史上伟大的波兰作曲家——“钢琴诗人”——肖邦。肖邦是一位具有梦幻感的诗人,让我们随着他的音符而充满无限遐想、希望。也许正是它的梦幻色彩,让肖邦在作曲时极少加入文学性的标题来诠释。夜曲是他创作的最富浪漫气质的体裁,一生共创作21首。

《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古典的麦克风和键盘背景,音乐比赛

正像哈聂卡所评述的那样:“肖邦是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吹进戏剧性的气息,热情,使之更加壮大。费尔德的夜曲是朴素的牧歌式。肖邦所努力的不是单纯的表达,而是经过装饰,太过于阴郁、热带性,或说带有东方的气息。”在巴黎的普莱耶尔音乐厅,肖邦首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了这首作品。优雅的旋律线条随着肖邦的演奏在人们心中摇荡,它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几代音乐家,征服了全世界所有热爱音乐的人。

这首乐曲由丰富的三连音半分解和弦伴奏来衬托着优美的主调旋律的织体构成,一气呵成。三部曲式,分别由三个主题并置构成。

谱例148

《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谱例149

《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谱例150

《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三个主题虽然内容不同,但风格、意境却是极其相似的。肖邦打破了传统的三部性原则:主题一在中间部分出现了两次,带有一定的回旋因素。二次由华彩性变奏手法引申而成,且并置中暗含引申。乐思有张有弛,不尽相同的乐思构成了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整体。整个乐曲的性格犹如作曲家一样“温文尔雅”,明朗中又透出丝丝忧愁。丰富的和声、诗意的旋律以及离调的手法所创造的意境为听众的大脑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规整节奏的三拍子,载着听众的心灵在水中摇曳。一些演奏者在演奏时并不严格按照此曲的三拍子进行,节奏处理的较自由。这也许也是为听众增加幻想的一种手段吧。

《降E大调夜曲》看肖邦如何把费尔德的形式筑高?

这种Rubato的用法,肖邦解释成为“前一小节被压缩了的节奏在下了小节慢找齐,而整体的节奏速度又是统一的”。也就是说每小节的时值不一定相同,相互补短,但全曲的总时值是一定不变的。时而轻弱,时而强壮。轻弱的乐思一次次由心头萌生,形成强烈的意念又一次次撞击听众的心灵。撞击后,再次的轻弱,又是无限的遐想……轻重缓急的对比让听众陶醉。平静,起伏,高潮,最后又在平静的一切中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