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是打败了谁建立宋朝的?

100度的凉水


赵匡

胤打败了孤儿寡母当了皇帝。

后周明君柴荣死后,七岁的柴宗训被推上皇帝的宝座。在城头变化大王旗的五代,这样的小皇帝存活可能性是零。

我们且从公元960年的农历大年初一说起。

这一天,文武百官很早便上朝,向皇帝拜年。突然来了一份边关的加急快报,称北方边境定州、镇州两地有契丹入侵。宰相范质、王溥便派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前往救援,岂知赵匡胤此去,竟是黄袍加身,推倒了大周江山,创建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办事的效率很高。初二,第一支先锋部队出发了;初三,赵匡胤亲自率领主力部队出发,晚上抵达开封城东北四十里处的陈桥驿。

这时,一个叫苗训的装神弄鬼的人出现了。他远眺西方,仿佛开天眼似地说道:“瞧,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什么意思呢?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隐射到国家,就是有两位君主。他又神秘兮兮地说了一句话:“此天命也。”。

于是乎军队开始骚动了,入夜时分,一批军官与士兵凑到一起,有人提议说:“如今主上幼弱,我等拼了老命杀敌,他能知道吗?不如先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再北征。”这一提议马上得到大家的鼓掌,好,就这么办!于是大家群情激昂,涌向主帅赵匡胤帐前请愿,要拥他为皇帝。

赵匡胤没出来,很不巧,他贪杯了,喝多了,醉得不省人事,正酣然入睡呢。

请愿的将士当然没见着统帅赵匡胤,只见到了他的弟弟赵匡义与军师赵普。这些“闹事”的将士慷慨陈辞道:“军中兄弟们已要决定了,要拥立太尉为天子。”赵匡义正色地批评说,这怎么行,这种造反的事情,咱们可做不得。诸位军官看软的不行,来硬的,把刀啊、剑啊等家伙亮了出来,你赵匡义不答应,我等就要动用武力了。


这一出戏动静很大,可是赵匡胤却似乎一点也没听到,因为他还在“酣睡”。在将士们的“逼宫”下,赵匡义让步了,说:“改朝换代,虽说是天命,实际是人心所向。但你们要答应一件事,你们各回兵营,势必要约束好诸军,不得纵容士兵剽掠,只要都城人心安定,那么国家也会安定的,你们也可保富贵荣华。”

这一晚上,从赵匡义到士兵,都决定了一件事:要拥立赵匡胤为皇帝。

然而,赵匡胤还在呼呼大睡,似乎对夜晚所发生的一切都一无所知。

第二天清晨,赵匡胤终于“醒”来了,拉开帷幕,只见得大帐之外,诸将领率士兵围成一圈,跪道:“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还没得赵匡胤吭出声来,这几个将军便一拥而上,把一件黄袍裹在他身上。此时诸将士齐刷刷地跪下,高呼“万岁”。

这就是所谓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确实是天才演员,我们看看他的表演,他跺了跺脚说:“罢罢罢,你们这些人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我不当也不行了。只是我有号令,你们能听从不?”大家齐呼道:“惟命是从。”不是我贪图富贵,而是你们贪图富贵;不是我要兵变,而是你们在搞阴谋。

这支部队出门才逛了一天,第二天就打道回府,回开封城了。包括宰相范质、王溥等人在内的朝中大员不由得头皮发麻,他们知道,出大事了!

京城之内,只有一个人企图反抗,此人是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韩通。当他得知赵匡胤部队政变的消息后,从皇宫溜了出来,被王彦升追上,一刀砍了。这是政变中惟一的流血事件。

政变的军队把皇宫包围了。不多时,宰相范质、王溥等人被一帮将领押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呜咽道:“我深受先皇厚恩,只是被六军将军所逼迫,不得已才这样做。我深感惭愧,有负天地,我要怎么办?”

范质还来不及吭声,旁边一位将领手按剑柄,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天须得天子。”王溥比较识相,他退下台阶,向赵匡胤跪拜,承认他是新的皇帝。事到如今,小皇帝就算不退位也不行了。

很快,一纸禅让诏书下达了。小皇帝乖乖交出了权力,赵匡胤在众人的拥戴下,入皇宫崇元殿,即皇帝位,改元建隆,改国号为宋,这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宋太祖。“周”已经成为过去,“宋”的历史拉开了序幕。


君山话史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

他打败了谁?当然是开封城里的君臣了,后周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什么都不懂,太后符氏也很年轻,力有未逮;宰相们不能制止赵匡胤的叛乱,大臣韩通被宋军有组织的处决。正是打败了这些人,宋太祖夺取了政权,开创了三百年宋朝基业。

如果往远了说,赵匡胤打败的人更多了,比如南唐、北汉的将领。宋太祖是武将出身,是有真本事的人,在与这些割据政权的激战中,赵匡胤逐渐崛起,得到柴荣的信任,手中有了兵权,也就有了篡位的基础。同时,他也打败了柴荣,这种打败主要是在寿命上的,周世宗三十多岁就去世了,没有他的死亡,赵匡胤也很难找到篡位的机会。就像三国中,司马懿为什么是最大的赢家,因为曹操、曹丕、曹叡他们都死了,司马懿依然活着。没有健康的身体,再强的能力都是无济于事的。

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赵匡胤没有登基以前的朝代属于后周,那时候周世宗驾崩,年幼的周恭帝即位,由宰相范治、王溥辅政。赵匡胤在周世宗在位时就深得宠信,封他为禁军统帅,大家都知道,能当禁军统帅的将领,那一定是皇帝很信任的人,等于把自己的人身安全交到了这个人手里,禁军统帅的官名叫“殿前都点检”,权势很大。

后来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然后赵匡胤出兵对敌。赵匡胤当即调兵遣将,两天后率军从汴京出发,来到离京城二十多公里的陈桥驿,赵匡胤下令扎营休息。一些将领聚集在一起商量:他们拼死拼活在外打仗。皇帝年幼无知,肯定记不得他们的功劳,干脆就拥护赵点检当皇帝!众将领一致同意。





天色发白时,赵匡胤睡醒,听到账外闹闹哄哄,还没反应过来,门就被打开,有人高呼叫嚷:“请点检当为皇帝!”赵匡胤鞋子还没穿,外衣也没穿,都没来得及,然后七八个人就把早都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全体跪地高呼“万岁”,接着就被推搡着拥出门外,直到骑在马上赵匡胤才说话:“我若为皇帝,请众将士莫要抢掠国家仓库,莫要侵犯朝廷重臣,保护好周朝幼主和太后!”


接着,他们找来了宰相范治、王溥,在声色俱厉下,二人不得不俯首称臣。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就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宋,历史上称北宋,后来的宋太祖就是赵匡胤。


史料到家


陈桥兵变,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但是,正如很多史学家分析的那样——这场兵变,在背后,赵匡胤及其追随者,不知已经运作了多少年!哪有那么简单,仅仅是手下将士一时兴起,推他做皇帝的?这前因后果,根本不搭界啊!

疑点一:周世宗不仅文韬武略,而且治军严谨,当时又正值外敌入侵,将士们似乎没什么理由不去为国事效力。而且,兵变的理由看来也十分牵强。

疑点二:赵匡胤是柴荣的亲信,否则也不可能让他掌握禁军。禁军,本是皇帝的亲随武装,是保护皇帝及其家属安全的,如果赵匡胤真的履职尽责,没有二心,即使有人有不臣之心,他也必定严办,能那么顺手推舟,欲拒还迎么?

疑点三:整个陈桥兵变,是一个基本上不流血的冲突,史书记载,好像只死了一个人。如果不是事先的严密运作,能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疑点四:陈桥兵变之前,出兵的原因是说因为辽国要入侵,但是奇怪的是,兵变过程中和兵变回师之后,辽国并没有入侵,连一个兵卒都没有派。那么问题来了,当时是怎么得到辽国入侵的消息的呢?

综上种种疑点,陈桥兵变,完全是人为策划的一场兵变,是赵匡胤及手下追随者多年苦心经营和事先预谋的结果。绝不是历史的巧合!


老眼读书


欣赴小蜜之约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黄袍加身”,轻取都城,杀了忠于后周、企图抵抗的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全家,时年七岁的后周恭帝柴宗训高风亮节、深明大义,主动要求“禅位”。

翰林承旨陶谷宣读了早已备好,藏于衣袖的“禅位诏书”,赵匡胤推辞不得,只好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宋”。

赵匡胤是打败了韩通一家老小做了皇帝?





后周大将赵匡胤忠心耿耿,跟随世宗柴荣南征北战,从不叫苦叫累,堪称劳模


世宗显德元年(954年),后周迎战北汉、契丹联军,右翼溃败,军势危急,柴荣引亲兵犯矢石督战。

禁军宿卫将赵匡胤高呼“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贼气骄,力战可破也”,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带两千兵直闯敌阵,北汉军为之气夺

赵匡胤为后周赢得高平之战的胜利立下大功


956年3月17日,赵匡胤奉命攻涂山,设伏诱敌,在涡口大败南唐军,缴获战船五十余艘

3月25日,赵匡胤奉命攻清流关,绕到敌后一通猛攻,大败南唐军,擒主将皇甫晖,克滁州

4月,寿春之战,赵匡胤与张琼乘小船查看敌情时被南唐军发现,要不是张琼舍身相护,赵匡胤便要交代在寿春城下

957年12月,赵匡胤率部攻泗州城南,放火烧掉城门,攻破了泗州的水寨和月城

赵匡胤为后周抢占南唐淮南十四州立下赫赫战功


赵匡胤荣升禁军都点检

为日后攻克东京,打下大宋江山奠定了基础





同样战功显赫,忠于后周的大将李筠、李重进对后起之秀赵匡胤接受恭帝禅位很不高兴,不愿意交出兵权,纷纷造反,被赵匡胤巧施妙计,分而破之。





赵匡胤登基后对五代以来的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为大宋三百多年天下作出了行之有效的规划


1.对武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对军队实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2.鼓励官员享乐贪腐

“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好富贵,不过欲多集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年”~赵匡胤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赵匡胤


3.推崇儒家君臣之义,广开科考,以文制武

“今之武臣,亦当使其读经书,欲其知为治之道也”~赵匡胤

艺祖皇帝用天下士人,以易武臣之任事者。故本朝以儒立国,而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陈亮







钓鱼认为:五代时期武将骄悍,适当予以压制,提倡文治,原本无可厚非。只是,尝到甜头的宋朝在崇文抑武的路上狂奔不止,完全忘记了还有契丹、西夏、安南等诸多强敌,还有燕云、辽东等故土未曾收复。

刚结婚,还没有生儿子,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结扎了。这事也就赵宋能干出来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赵光义

“夫敌者,皮肤之患,尚可治;盗贼者,腹心之患,深可忧”~欧阳修

宋朝君臣嘴里的奸邪、盗贼比外患更可忧惧

所以,“此为保一姓之天下而致亡国亡天下”~《宋论》王夫之





宋朝以厚禄优待士大夫,本以为会“吏禄既厚,则人知自量”。俗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人心不足蛇吞象”。对文官的极度纵容造成宋朝吏治严重腐败。企图以高薪养廉吏的愿望不过是美丽的肥皂泡。

“良吏实寡,赇取如故”~王安石

“父母所教,师友所传,都归结到一个字”~文天祥




综上

宋朝以优待士大夫的方式打败了读书人的心,使赵匡胤得位极正,“受禅”建立了宋朝。





为国钓鱼


后周。

赵匡胤是武侠出身的皇帝,一根盘龙棍,打遍天下五百州,黄袍加身称帝,后周幼帝柴宗训被迫禅位。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脖子上有飞雀纹身,江湖人称郭雀儿。

一天,郭威又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鲁智深原版😊)


郭威逃难到黄河边一个宾馆里住宿,偶遇美女柴氏。两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后来结婚,一生不离不弃。

郭威无子,死后让外甥柴荣继承皇位。柴荣雄才大略,南征唐,西征蜀,北伐辽,为北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可惜英年早逝。


美之星暖通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今天还有很多人很教条,停留在读死书的层次,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赵匡胤建立北宋无非两个原因。

一,后周自己得位不正,对武将提防严重,武将人人自危,君臣难以一心。

后周脱胎于五代十国,郭威拥兵自重,杀了汉隐帝。为减少对立面,为做皇帝争取时间,郭威没有直接称帝,扶植汉隐帝的兄弟刘赟为帝,在刘赟还未到都城时即派人斩杀他,将一个完全无辜之人杀害,后周立国充满血腥,更谈不上正统。

五代十国仅仅存在五十三年,一共五代九姓十四帝,平均每位皇帝在位的时间只有三年半。七人是通过黄袍加身的方式登上皇位,其中七成都是弑父弑兄,自相残杀,完全是力大为王,枪杆子里出政权。

柴荣即位后确实是一位五代十国有为皇帝,但也只局限于五代十国,放到整个帝王历史来看,不足之处很明显。

柴荣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怀疑武将,他将面正耳大者杀之。

史料记载,

朱国祯: “有轻天下人而好杀者,周世宗是也。”

赵恒:“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

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这是周世宗得另一面。

周世宗的轻视天下人,好杀加多疑,能将自危,君臣难以坦诚相见,同心戮力。

托孤前因为怀疑,将主要将领张荣德等调离都城,是他的最大败笔。

柴荣之死跟他狐性多疑有关,整天工于心计,严防死守,难以很好休息,长期会有抑郁,会严重影响他的生命,这一点不完全怪他,五代十国时乱像所致。

柴荣死后,主少国疑,皇帝无法准确判断是非,君臣更难一心,君臣离心离德在所难免,即使赵匡胤不黄袍加身,后周其他武将黄袍加身也为期不远。

二,赵匡胤响应天命,建立北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草莽都知道没有天生的贵种,赵匡胤顺天应人,建立北宋。

当然这一点不是很多人都能懂的,有极少数人身处基层,墨守陈规,不知进取,还将自己作为帝王去评论帝王权术,实在没有自知之明,层次需要大幅度提高。

一个人如果没有过人之处,送他一座江山,也会因为无能丢掉江山,丢掉性命,五代十国诸多皇帝大多如此。

后周作为五代十国包围中的一个国家主要战功是赵匡胤一根盘龙棍打出来的,建宋以后更是如此,当然最主要的治理国家赵匡胤更是有杰出技巧。

唐安史之乱起至五代十国,百姓处于历史上最黑暗时期,民不聊生,军阀割据,乃至后面频繁黄袍加身,军阀们你方唱罢我登场,野蛮横行,不断建立新国家,小国家,皇帝不断被杀,新皇帝不断登基,伦理道德沦丧,上下秩序颠倒,国家大倒退。而百姓既要服兵役又要纳税,百姓整天过着没有抬头得日子。国家呼唤英雄出现,拯救黎民,拯救国家,让国家从野蛮无序暗无天日,重归文明理性,赵匡胤作为英雄人物应时代的要求,横空出世。

相信这也是毛主席推崇唐宗宋祖的原因。

为什么朱元璋说赵匡胤得位最正,是顺天应人,赵匡胤又是毛主席推崇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一(赵匡胤的历史功绩在毛主席看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一样伟大)!

1.国人悲情主义严重,往往寄希望与故去之人, 柴荣有能力不假,但柴荣缺陷明显,不具备明君条件 。柴荣轻视黎民百姓,柴荣亲征,对楚州进行屠城,百姓是一万十万计算的无辜之人,毫无疑问是大错的。 周世宗对武将十分提防,也曾怀疑过赵匡胤,让赵匡胤靠边。

柴荣死后,主少国疑惯例加上五代十国固有乱像,孤儿寡母无法驾驭后周局面。君臣必然互相猜疑,后周必然因为内讧,从此一蹶不振。后周当时只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小国,建国九年,刚刚立足,在国家内讧,实力大降时必然有其他国家趁机灭周。

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开创了三百二十年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有,百姓最幸福的朝代!唐实行的是节度使政治,节度使权利超过中央,形成潘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混乱局面,后来有了五代十国,将军频繁利用军中军阀割据,百姓深受其苦,民不聊生,国家分裂,开了历史的大倒退,是历史上同五胡乱华一样处于中国最黑暗的时代。

江山社稷有德者据之,除尧舜禹以外没有绝对正统的说法!赵匡胤建国后结束了五代十国这一历史最黑暗的时代,建立了焕然一新的新朝,从此军政大权收归中央,军阀再也不能利用军权频繁发动政变,国家趋于稳定。赵匡胤实施了一系列的好政策,解除重要将领的军权,短期避免频繁黄袍加身;建立政治家决定打不打,军事家决定怎么打的先进的文官政治;优待后周君臣稳定人心;先南后北积累财力物力,体恤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都说明才干在柴荣之上,特别容人之量不是周世宗所能比拟的。

不管怎样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历史的最佳选择,也是后周皇帝的最佳选择,后周皇帝既驾驭不了群臣武将,也没有能力应对五代十国混乱局面,在面对失国时没有人有赵匡胤的胸怀。


听雨: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很简单,赵匡胤是打败了后周柴氏的孤儿寡母建立了宋朝。可谓不仁、不义、不忠、不孝!

一、周世宗柴荣生前对赵匡胤恩厚,而赵匡胤在周世宗驾崩不久,便欺负柴氏孤儿寡母,此为不仁!

二、赵匡胤辜负周世宗柴荣临终之托,利用柴氏对其的信任,乘主少国疑之际 谋夺了大周的江山,此为不义!

三、利用手中兵权,谎报军情,在陈桥驿叛乱谋逆,夺取君主江山,此为不忠!

四、乘旧主新崩,少主登基,主少国疑之际,背叛君父夺柴氏江山,此为不孝!


弄伐里奇


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的皇帝建立的宋朝。

赵匡胤的兵变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雄才伟略的后周世宗在临终前,为了保证身死后政权的稳定,有这样一番安排:

柴荣解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张永德掌殿前司,战功赫赫,另外他还有个身份——周太祖郭威的女婿。世宗本来对他十分忌惮,结果他又在回师途中,发现了一个长三尺余的木条,上书“点检作天子”。柴荣从此就忧虑张永德是个潜在威胁,再加上认为他并非真正的辅政能臣,干脆便免去其殿前都点检之职,改任其为澶州节度使。而接替他任殿前都点检之职的就是赵匡胤。所以柴荣为巩固政权所采取的措施,反而让赵匡胤有了可乘之机。


当然,即使赵匡胤就任殿前都点检后掌握了三万左右的精锐,但依靠这些力量,尚不足以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殿前司要想兵变,最大阻碍就是侍卫亲军司。当时,任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李重进能征善战,手握重兵;副都指挥使韩通在后周的立国与发展中居功厥伟,被柴荣“委以心腹”,虽有勇无谋,却誓死效忠周室;而步军都挥使袁彥,也是赵匡胤的死对头。这些人毫无疑问就是赵匡胤篡位之路的拦路虎。再者柴荣在死前认命了一个新宰相王著,这个人才华横溢,是周世宗以前的幕府旧僚,很受周世宗器重,在士人中也颇有人望。然而这个人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好酒。周世宗平时治国颇严,因此这哥们喝酒误了几次事之后挨了不小的处分,暂时被搁置了,不过周世宗并没有忘记他,在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周世宗试图重新将他提拔回来,与范质等人互相制约,为自己的儿子保驾护航。

但可惜的是,这样的辅政格局,在恭帝即位后就被破坏无遗。先是侍卫亲军司步军都指挥使袁彥被排挤出汴梁,此后不久,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也被排挤出了权利中枢,改任淮南节度使,被打发到遥远的扬州去了。

没有了李重进和袁彥,侍卫亲军司中,除了韩通一人,其他人都为赵匡胤马首是瞻。

这其中范质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他看来,周世宗的死是一个自己揽权的天赐良机。赵匡胤的幕僚赵普果断的洞悉了范质的这一心理,经过一番运作,赵匡胤和范质一起隐瞒了周世宗的遗命,把王著排挤出顾命之臣,两人把朝野的权力都揽了过来。

即便如此,赵匡胤仍没有绝对把握,更不敢冒险越权架空韩通,韩通这个人虽有勇无谋却誓死效忠周室,世宗柴荣正是看重他的忠诚,因此临终前“委以心腹”,授予他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兼侍卫亲军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赵匡胤与韩通虽同掌宿卫,军政之事却“多决于通”。

如果赵匡胤敢在汴梁城发难,韩通只要振臂一呼组织反抗,就有可能扑灭赵匡胤的政变。所以赵匡胤借口“契丹南侵”之由,将部队带出了汴梁,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回师汴梁。

守备都城的主要将领等人都是赵匡胤过去的“结社兄弟”,得悉兵变成功后便打开城门接应。韩通闻听兵变,立即率领亲信奔出准备组织抵抗。结果他冲出左掖门时,遭遇赵匡胤在汴梁城的内应石守信的伏击。韩通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又被武功高强的王彥升缠上,紧追不舍,韩通夫妇和三个儿子就此被杀。

紧接着赵匡胤便兵不血刃就拿下了汴梁

赵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定都汴梁,国号为宋,改元建隆


鼎酱全国后援团


赵匡胤是在特殊背景下登上皇位,并建立了宋朝,立国三百余年。

赵匡胤助郭威推翻后汉,建周,史称后周。郭威死后,传位柴荣。赵匡胤力保柴荣,征战幽州途中柴荣暴病而亡,年仅39岁。又传位于8岁儿子柴宗训。此时赵匡胤的职务是,点校太傅,殿前都俭点,属握有军队的实权者。

公元960年,忽传北辽,汉联合攻打中原,赵匡胤帅军出征(正月初一)。正月初三晚大军抵达陈桥驿,陈桥驿就在东京开封府的北面,今天河南封丘境内。这一晚,更改了赵匡胤人生轨迹。

入夜,赵匡胤帐内休息,帐外将士正酝酿一件惊天的大事,欲立新君赵匡胤。理由是柴宗训幼弱,无力亲政。将士为国御敌,谁则知之?故,不如立赵点检为天子,日后弟兄间互为照应。

赵匡胤闻得帐外吵嚷,推门而出。此时,众人将龙袍披于赵匡胤。这就是史上所记载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


导演这场兵变的人非赵匡胤,而是其弟赵匡义,另一主谋则是赵普。赵匡胤被动接受黄袍加身,正月初四,返回京城,向柴宗训母亲请罪。柴母深明大义,皇位自然过度,赵匡胤也善待了柴宗训母子。

于是,宋朝在风平浪静中诞生了。

在中国历史的皇位之争中,这是一次特殊的异性夺位。没有血光,没有杀戮,国家机体正常运行的状态下进行的权力交接。后来的史实也证明,赵匡胤还是很有作为的一任皇帝。至于赵匡义的德行通过“赵匡胤突然暴毙”,“弟弟被贬死亡”,“柴宗训被囚‘’可以略见一斑。


宋朝立国三百一十九年,两度倾覆。是历史总是捉弄人,后来康王南渡,南宋偏安一隅,最后亡国的也是乳臭未干的小娃娃皇帝,也是八岁。纵有文天祥等忠臣拼死护佑也难逃一劫……

倒还真是——

得国由小儿,失国由小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