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用“巧果”约

原文:[巧果

]:以面和糖,捻成卍字,方勝花果形,油灼乏,极可玩。见前(十景点心)

淸 袁枚 夏曾傅《随园食单补证》点心单

七夕用“巧果”约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宋诗人秦观的《鹊桥仙》说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始于中国汉朝,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农历七月七日夜,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巧艺,故称为“乞巧”。当然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七夕用“巧果”约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起源于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这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就不重复了,今老白聊点大家不知道的。七夕节有许多习俗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诸多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我小时就所人讲过,在七夕夜月上柳稍头时,这时牛郎采者喜鹊搭的桥与七仙女约会,不对七仙女是和董永,应该织女,这时如在葡萄架底下能听见牛郎与织女聊天唠嗑。现在知道这是蒙小孩的神话,那时咱真当真事了,咱家住平房但没葡萄架,侦察了好几天,哎,发现街坊院里有,七夕晚上,等天黑了,待月亮升起时,悄悄来到葡萄架下,可听了半天也没听到什么,刚要回家,忽然听到葡萄架边上窗户里有有动静,原来是新婚小两口正在热忽,虽老话讲“十三岁进门认屄不懂”,咱那年才十一二,虽不懂啥事,但也觉得这声和平常听到的不一样,咱多好学呀,轻手轻脚到窗下,顺着窗缝一看,呵,你们到是盖上点呀,也不关灯(以下省略98个字) 咱个小,脚一滑,咚的一声,让牛郎织女发现了,就听里面 ‘嗷’的一嗓,咱扭头就跑,第二天牛哥来家里告状,见咱是个小孩就算了,估计要现在这岁数非进派出所不可,后来有人说咱人小鬼大,比较早熟,而且身为厨子,不光能炒菜,还在头条号开设了《随园食话》专拦,不知是不是和七夕偶遇的早期教育有关。


七夕用“巧果”约

前以崇洋媚外老过情人节了,那可是洋人的节日,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嗬,每年的2月14日这天爱是主题,什么叫浪漫,什么叫罗漫蒂克都在那天表现,在这一天男女互送礼物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这天的花、巧克力、贺卡全长钱,情人节的晚餐约会通常代表了情侣关系的发展关键,估计情人节出轨的也不少。深受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后来其他国家也已开始流行。由于爱能表达共同的人类情怀,各国各地纷纷发掘了自身的“情人节”,这几年七夕又受到人们重视,又开始过七夕,还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夕用“巧果”约

情人节和七夕,是绝对沒有可比性的,首先七夕比这洋节出现早的多,内涵也比情人节丰富的多的多。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最早有记载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屌丝们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其实细想想织女和牛郎一年才见一会面,那有工夫管你那么多事,这就是人们的情怀寄托。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用“巧果”约

情人节对很多人而言,就是情侣之间吃个烛光晚餐,看场电影,买玫瑰送给恋人,我说爱你,你说我也是,接着开个房。七夕节不然,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有很多活动如: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染指甲、妇女洗发、结扎巧姑、拜七娘、吃巧果等很多内容,但咱这档《随园食话》是以谈吃为主,以上有吴关知识找个时间咱们单聊,今主要还是聊七夕节吃什么。


七夕用“巧果”约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北宋时期的巧果品种极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是将发面团放入具有剪刀、梨、茄、瓜、石榴、苹果、小鸡、小猪、小狮子、金鱼、蛙、蟹、虾等各种花形图案的木模(也叫榼子)中,将成形后的小饼油炸或烙食。有些巧果还被点染为七色,有的以红色点染,用长线穿成串,尾端系沙果或花布,挂于壁间,以为装饰和零食,也有串成一环挂在小儿项间取乐的。相传七夕节晚上,妇女儿童将巧果抛掷屋背,喜鹊衔去搭桥,让牛郎织女夜渡银河相会。


七夕用“巧果”约

七夕巧果后来也逐渐成为爱情的象征。关于巧果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叫小巧,她非常同情牛郎和织女的凄美爱情,于是在每年的七夕之夜,小巧都会做一种精致的小点心,焚香供奉,希望牛郎和织女能在天上相见。当地的土地公被小巧的诚心所感动,将此事汇报到了天庭。玉帝碍于天规无法赦免牛郎织女,但是非常感谢小巧的心意,于是令月老牵线,促成小巧的美满姻缘。此后,小巧和意中人厮守一生,夫妻不离不弃,和和美美,受到众人羡慕。不少女孩子也向小巧学习,在每年的七夕制作性状各异的小点心,祈求姻缘美满,幸福一生,这种点心也被称为“巧果”,流传至今。


七夕用“巧果”约

七夕用“巧果”约

《随园食单补证》点心单也记载这种巧果:“以面和糖,捻成卍字,方勝花果形,油灼乏,极可玩。制见前十景点心”。七夕巧果主要成分是小麦面,这种制作传统至今还被遵循、保留着。为什么要用小麦面呢?这就跟前面提到的古人设置七夕节的目的有关了。每年的七月初七,牵牛星与织女星距离最近,而这一天,通常也是立秋前后,中国是农耕国家,因此,对时令、节气的交替极为重视,夏商时,每至立秋,君主还会亲临祭祀现场。七夕节的设置其实就是立秋祭祀的另一种替代形式,有立秋迎秋之用意。

七夕用“巧果”约

现制做随园七夕巧果,巧果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原料就是面和糖,当然您加点牛奶三类的也可以,袁枚原作是以面和糖活成面,将面皮切成一两寸长的条形捻成卍字,做成各种花果形,然后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小巧可爱极可玩。现在巧果常见的做法是在,面粉中加入鸡蛋和糖,不掺一点水,而是用油和面。面和好后,揪出一块剂子,摁进用桃木或枣木刻成的精美模子里,然后照面板一磕,一个个可爱图形的巧果诞生了,然后烤烙都行,将巧果生坯烙至两面上色均匀即可。七夕之际,奉上巧果祝女孩子们心灵手巧,漂漂漂亮亮的,都找个如意郎君。

七夕用“巧果”约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